钝针使用对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钝针使用对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黄景炜

黄景炜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

【摘要】目的观察钝针使用对动静脉內瘘的影响。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40例使用钝针穿刺动静脉内瘘,对照组40例使用锐针穿刺动静脉内瘘。观察比较2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评分等。结果观察组穿刺点渗血、血管瘤、内瘘狭窄发生率及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钝针穿刺法能明显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减轻穿刺带来疼痛感,是自体内瘘首选方法。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钝针扣眼穿刺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5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134-01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线”,尿毒症患者自身血管十分宝贵,爱护患者的血管就应当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1]。动静脉内瘘维护好坏直接影响其使用寿命,从而影响患者透析质量,不恰当地穿刺方法会增加对內瘘血管的损伤,易出现血管瘤、血管狭窄等并发症,从而缩短其使用寿命。我院血透室使用钝针穿刺法为患者进行內瘘穿刺,达到了减轻患者痛苦及有效预防內瘘并发症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均为自体动静脉内瘘,每周3次血液透析,每次4h。其中男44名,女36名,年龄28~73岁,平均(48±12)岁,原发病:糖尿病肾病22例,高血压肾病15例,慢性肾炎40例,多囊肾3例。排除标准:严重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内瘘感染、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等药物。

1.2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采用钝针穿刺法;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锐针穿刺法。

钝针穿刺法:要求固定同一位护士,选择同一穿刺点,同一穿刺方向,每次穿刺前去除覆盖在穿刺点上的痂皮,进针时针尖向上,针体与皮肤成20—25度进针,进入血管后,放低角度,平行轻轻推入血管,此后每次都以相同角度、相同深度进行穿刺,这是隧道形成的关键。一般8~12次即可形成隧道,之后换成钝针,穿刺时使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针翼后的针管并轻轻地旋转,使针体自然地沿着隧道滑行而进入血管腔[2]。

锐针穿刺法:动脉穿刺点距离吻合口应大于3cm,穿刺针与皮肤成20—30度角做动脉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固定穿刺针,同法在近心端做静脉穿刺,两针之间距离应大于6—8cm[3]。

1.3评定标准

观察12个月后,比较两组相关指标:渗血例数采用计数法,疼痛评分采用NR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4]。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自体内瘘物理检查方法[1]。

2结果

观察组在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及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1—2。

3讨论

3.1钝针穿刺减少穿刺点渗血及疼痛感。

普通锐针穿刺处经常渗血,有时难以止血,甚至需要拔针重新选择血管穿刺,钝针是椭圆型的针尖,不具有锋利的切割锋面,进针时不损伤隧道。扣眼形成隧道后,疤痕围绕着隧道,降低了神经敏感性,减轻进针时疼痛感。

3.2钝针穿刺减少动静脉内瘘血管瘤、血栓和血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形成。

传统区域法固定在一个小区域内反复穿刺,血管壁弹力纤维断裂,局部很快出现“筛眼”状薄弱,透析时高流量血液通过穿刺损伤部位而导致膨出,容易形成明显的血管瘤样扩张甚至假性动脉瘤,钝针扣眼法穿刺保持了局部血管纤维连续性,使局部血管在强大血流冲击下仍能保持良好支撑作用,能使整条血管均匀扩张,从而较少引起血管瘤样扩张。锐针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锋利的针尖易造成静脉壁及血管内膜损伤,引起血栓及纤维化,导致血管狭窄[5]。

目前,钝针扣眼穿刺法是公认的自体动静脉内瘘首选穿刺方法[2],我国钝针扣眼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应对此项技术开展更深入的实践与研究,发现其优点与不足,并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杨晓梅,王革.血液透析中心培训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吴春燕,蒋欣欣,王文娟等.扣眼穿刺法在自体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1033-1035.

[3]王小燕,吕萍等,改良型钝针扣眼法在血液透析内瘘穿刺中的应用[J].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14.12(4):30-33.

[4]詹艳华.疼痛患者疼痛评估及护理要点[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2).107-109.

[5]李苹.动静脉内瘘血管瘤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201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