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通俗化教学方法举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2

《西方经济学》通俗化教学方法举例

韩正清

韩正清(重庆交通大学财经学院)

摘要:《西方经济学》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对数学工具的依赖性、内容与工具不断更新等特点,在教学中要多采用通俗化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师生互动讨论法、讲故事讲理论等,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通俗化

1西方经济学理论特点

1.1理论的抽象性西方经济学理论虽然来自于经济现象,但是都是经过一定的抽象,将一些非主要因素剔除后,再研究现象背后蕴藏着的普遍规律。理论的提炼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与数理推理的方法,然后通过一定的形式,如图表、公式、定理表达出来。所以,理论的掌握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演能力。

1.2理论的系统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推理很严密,体系庞杂。从整体上看,西方经济学(这里仅指狭义的西方经济学,即理论经济学)包括两大块,一块是微观经济学,一块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中心,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框架。宏观经济学则以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形成了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短期及长期决定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框架。这些知识模块的联系非常紧密,形成相互依存的体系。

1.3理论对数学工具的依赖性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阐释离不开数学工具,大学低年级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用得最多的是微积分,偶尔也用概率论。从简单的基数效用论,到较为复杂的经济增长理论,都有数学工具参与其中。这对学生的数学功底有一定的要求。

1.4内容与工具不断更新现在国内用得最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一般大都是以新古典综合派为基础,综合其他学派一些观点而编写的。随着人们对经济现象认识的深入和各种分析工具的创新,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也不断更新。比如,信息经济学、博弈论、新经济增长理论等。

2经济学理论通俗化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在理论上存在上述特点,往往会使得初学者望而生畏,甚至失去兴趣。为此,笔者认为,对于大学低年级学生或者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重要不是将经济学理论讲得多深奥、多抽象,而是要将一些深奥、晦涩的经济理论通俗化,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通俗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经济学理论虽然抽象,但其反映的现实却是具体的、表象的。教学中将经济学理论通俗化可以改变经济学在学生心目刻板、抽象的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通俗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把抽象的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有助于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经济社会现象、解释经济现象的习惯,并有助于学生形成的良好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2.3通俗化也适合低年级大学生的接受力。经济类专业在招生时一般是文理兼收的,对于很对文科学生来讲,数学逻辑相对较差,从而对经济学中的数理推导也比较难以理解。特别是大学低年级大学生的数学功底还不是很好,因此,在讲授西方经济学时,要尽量用最简单的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通俗化教学,可以弥补低年级大学生和文科学生在数理知识方面的不足,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3经济学通俗化的方法

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讲成通俗易懂的观点,让学生能很快接受和应用,可以从多个方面探讨通俗化的方法。

3.1立足于身边的经济社会现象理论源自实践,经济理论源自社会经济现象。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身边的经济社会现象来解释理论,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与实践是结合在一起的。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能在我们身边找到具体的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经济现象的观察,然后指出其中的经济学道理,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3.2案例教学法为了通俗地解释经济理论,常常可采用案例教学法,这在许多文献种都有讨论。首先要有好的案例教学教材,目前出版的各种教学案例基本上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实际事例,案例本土化工作做得不够,导致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因此,在编写西方经济学案例方面,一定要注意案例的适应性。此外,案例不能只是成功的案例,还应有失败的案例。案例的选择需要简单明了,能够与理论有很好的切合度。

3.3师生互动讨论法多数情况下,西方经济学的讲授以教师为中心,通常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种教师本位的教学方法加上西方经济学理论本身的枯燥性很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为克服上述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内容需要,加入一些与学生讨论,甚至辩论的话题,让理论现实化、具体化、通俗化。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对同一个议题,小组之间展开争论,老师引导和点评,引出经济学理论,到达掌握知识、提高分析能力的目的。

3.4摆故事,讲理论故事是生动的,其蕴藏着的道理、理论却是深刻的。中外都有许多优秀的经典故事。比如中国有许多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名著中的故事,这些故事很多都含有经济学理论。比如“洛阳纸贵”就说明了供需定理;《红楼梦》中贾府的没落就有管理、经济方面的深刻原因,从而也蕴含着重要的经济理论,如预算软约束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三国演义》则建立了许多博弈模型。国外寓言故事中有的也体现了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如《拉封丹寓言》中的“布利丹毛驴的选择”就是一个机会成本的例子。

4应用举例

西方经济学通俗化的方法很多,且同样的问题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4.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这个规律,有很多例子可以解释。比如通常讲的是吃包子或馒头,吃第一个时,边际效用最大,然后第二个次之,到第五个左右就吃不下了,边际效用为零,第六个边际效用就为负了。笔者在讲授这个原理的时候向学生提了一个问:离婚现象越来越多,其经济学道理在哪里?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有兴趣,然后大家议论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答案,当然有的答案偏离了经济学范畴。然后我给出自己的解释:在恋爱时期,男女双方被对方的魅力、美丽(这些是可以带来效用的)吸引,对婚姻产生效用的预期,婚后,随着“消费”(夫妻一起生活)的不断增加,原来的引力逐渐减弱(即边际效用递减),当边际效用为负的时候,总效用是减少的,这时候婚姻就可能面临不稳定的局面。然后有学生立刻反驳我,说那么多没有离婚的又怎么解释。笔者运用成本收益原理给予了回答。婚后的边际效应递减,甚至总效用减少仅仅是离婚一个外在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理性“经济人”还要计算离婚的收益与成本,当离婚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才可能离婚。

4.2关于机会成本这个原理,笔者认为应该举学生们熟悉或者是他们自己经历的事情。比如,比尔·盖茨为什么退学?又如,对学生设问:如果你们没有考上大学,你们将出去打工,那么你上四年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还有三年后,你面临考研和就业的两难选择,用机会成本怎么分析?

4.3关于GDP的理解教材中关于GDP的理解列举了六句话,其中一句是“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对于这句话,我讲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工作很忙的男青年,雇用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家政服务者,月薪2000元,显然这二者之间存在劳务的交易,因此,这2000元应当计入GDP中。假设,该青年男女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友谊,乃至发展到婚姻。而婚后,女的没有出去工作,仍在家庭操持家务,工作内容没有变,男的每月仍给女的2000元的零花钱,问题就在于这2000元降不再计入GDP中,因为,这不再是一种市场活动。

参考文献:

[1]何苗.西方经济学互动教学五要义[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

[2]郑双怡.微观经济学体系探究与通俗化策略[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0).

[3]方福.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5.(9).

本文受重庆交通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同时是重庆交通大学财经学院精品课程《西方经济学》建设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