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和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和探讨

李星瑞1娄政驰2马聪利3

李星瑞1娄政驰2马聪利3

(1通辽市科左后旗第二人民医院028111;2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453000)

(3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067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腹泻患者,按照中医药的辨证论治的原则,分为不同的证型,进行中医药的治疗。结果28例患者属湿热温结型,20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脾虚肝郁的患者l6例,显效13例,有效4例。脾肾阳虚型l6例,显效13例,有效3例。脾虚湿滞型患者l8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胃肠气机不畅型患者l8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血瘀肠络型24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95%。结论在临床上,中医药对慢性腹泻有着良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腹泻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375-02

慢性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量增加,粪质稀薄,可伴腹痛、腹泻,病程超过3~6周或反复发作。此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夏秋季,主要病因为:细菌或病毒感染、药物因素、饮食因素、全身性疾病、肠过敏等导致的肠胃吸收、消化及分泌等功能的紊乱。凡是因为消化道的功能性或者器质性的疾病,都可能导致腹泻。在临床上常见的病种有,急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功能紊乱等。临床症状表现有腹痛、腹泻、大便次数的增多、粪质的稀薄、里急后重感、大便带血或脓等。对于慢性腹泻的治疗,有多种治疗方法,但疗效不满意,并且容易复发。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腹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其独特的疗效优势。祖国医学认为,慢性腹泻属于泄泻的范畴,其势急者为泻,势缓者为泄。笔者采用中医药的疗法,针对慢性腹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2月~2013年12月,经本人治疗的慢性腹泻患者,共120例。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20~30岁患者16例,

年龄31~40岁患者24例,年龄41~50岁患者36例,51岁以上患者44例,平均(40.31±7.81)岁。50岁以上患者合并有病的4例,糖尿病者5例,高血脂者8例,心脏病1例。病例纳入标准:(1)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2)大便次数>3次/天,且伴粪便性状改变;(3)能配合治疗和随诊。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腹泻及功能性肠病诊断标准》[1]。病程在3个月~10年。

1.2临床表现患者均有反复腹部隐痛,呈阵发性,大便次数多,粪质较稀,偶有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患者有乏力、精神不振、纳呆、面色不华等,舌淡,苔白,脉细。还有少量患者的大便中带有黏液便、红细胞、白细胞。

1.3治疗方法采用中医的辨证施治,本研究中的患者经辨证为温热湿结的有2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腹痛、腹泻,大便后有里急后重感,大便次数较多,达3~6次/日,粪便较稀,较臭,有的夹有脓或血,食欲不振,胸闷,面色不华或萎黄,心情烦燥,口渴,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腻,脉滑数。治法采用清热、化湿、止泻。方用白术20g,翁白头翁15g,葛根15g,泽泻10g,白芍10g,扁豆10g,茯苓10g,地榆10g,黄连10g,黄苓10g,秦皮10g,连翘20g,当归10g,甘草10g。

经辨证为脾虚肝郁的患者16例。患者病程长,发病缓,腹泻,大便色黄而臭,食油腻则加重或发作,黎明腹泻,腹痛拒按,腹痛连胁,脘腹胀闷,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腰酸肢冷,苔白腻,脉细弱。治法采用健脾疏肝温肾。方用人参15g,茯苓12g,白术9g,桔梗9g,山药9g,甘草6g,白扁豆9g,莲子肉9g,砂仁6g,薏苡仁9g,补骨脂9g,肉豆蔻9g,吴茱萸9g,五味子6g,生姜6g,大枣15g。

经辨证为脾肾阳虚的患者16例。患者病程长,临床症状有精神不振,腹泻,粪便稀薄,肠鸣音,大便偶有带血,或黏液便。多在黎明前出现腹泻,畏寒怕冷,面色苍白,腰膝酸软,睡眠较差,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无力。采用的治法是补脾温肾。方用肉豆蔻15g,吴茱萸15g,五味子10g,白术10g,山楂9g,生姜6g,地榆9g,泽泻10g,茯苓10g,杜仲10g。

经辨证为脾虚湿滞型的患者18例。患者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腹泻次数较多,每天可达5~7次。有的患者大便中还会带有脓血,或者黏液便,较臭,时时隐痛,喜温喜按,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头晕,昏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采用健脾化湿止泻。方用人参15g,茯苓15g,木香10g,薏苡仁10g,砂仁9g,泽泻10g,葛根10g,黄芪15g,大枣6g,甘草6g。

经辨证为胃肠气机不畅型的患者1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发病缓,病程长,大便色黄而臭,泻下较急,有里急后重感,肛门时有灼热感,腹痛拒按,苔白腻,脉沉。治法采用调整胃肠气机。方用葛根15g,黄芩10g,黄连10g,炙甘草6g,金银花9g,茯苓9g,白木通10g,车前子10g。

经辨证为血瘀肠络型的患者2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是病程长,发病缓,腹痛为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面色青,口唇紫,口渴,舌边有紫斑,色泽暗红,脉涩。治法采用活血通络。方用:当归10g,桃仁10g,丹参10g,滑石15g,木通10g,红花10g,泽泻10g,茯苓10g,甘草6g。

1.4疗效判定疗效评估标准:(1)显效:患者治疗后,大便次数1~2次/d,腹部不适或腹痛、腹胀等伴随症状完全消失;(2)有效:大便次数2~3次/d,大便外观基本正常,为成形软便,偶有腹部不适、腹痛等伴随症状。(3)无效:大便次数仍为4~8次/d,水样便,临床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2结果

在本研究中,28例患者属湿热温结型,给予清热、化湿、止泻治疗。20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脾虚肝郁的患者l6例,给予分健脾疏肝湿肾,显效13例,有效4例。脾肾阳虚型l6例,给予温补脾肾治疗,显效13例,有效3例。脾虚湿滞型患者l8例,给予健脾除湿治疗,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胃肠气机不畅型患者l8例,给予调畅胃肠气机治疗,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血瘀肠络型24例,给予活血通络治疗,显效16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95%。

3讨论

慢性腹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胀气、排气排便后疼痛或消失,稀便与硬便交替出现等。容易反复发作,可达数月不愈,有的长达数年甚至几十年,临床疗效不能令人满意,常给患者带来很多的痛苦。中医认为,泄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外邪的因素,外邪侵入肠道,致肠道气机失运,机能失调,导致了泄泻的发生,在现代医学上,相当于细菌、病毒的感染;②情志因素也可能导致泄泻的发生,就是现代医学所指的精神因素;③饮食不洁是导致泄泻的常见因素,不洁的饮食影响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导致了泄泻的发生。泄泻在医书上早已有记载,并有相应不同的治法。《景岳全书》记载“泄之根本,无不是由脾胃,脾胃损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不能输,合污下降,而为泄泻。”

在治疗方面,从古至今,有很多的治法,但疗效不尽相同,中医药的疗效独特,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本研究的120例患者均采用辨证施治的办法,按照中医的分型,同病异治,以清热、化湿、止泻,补脾疏肝,温补脾肾,活血通络等治法,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5%,这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的疗效提供了新的资料,让更多的临床医生可以借签,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劲松,侯晓华.慢性腹泻及功能性肠病诊断标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10(10):578-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