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活”起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1

让课堂“活”起来

夏玉红

夏玉红

(丹阳市访仙中学,江苏镇江212300)

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而一个活跃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教师真正想要的课堂。

一、营造良好的物理课堂教学氛围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能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性和积极性。

1.多种方式的教学,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不同的知识应该通过不同的途径开展教学,例如在讲授《液化》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液化”现象:生活中经常见到“白气”,如水烧开后从锅边喷出大量“白气”;夏天,打开冰柜会看到一股“白气”;剥开冰棍的包装纸后也可见到冰棍像冒“白气”;冬天,人在室外讲话时口吐“白气”。这些“白气”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变成的?是什么物态变化过程?为什么冷热时都有“白气”?它形成的条件是什么?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出这类问题的作答规律。

2.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愿望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具有疑问性的环境,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学生对此抱有极大的兴趣,都想知道自然界的秘密。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创设情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如引入《大气压强》时,教师让学生将吸管插入装有口服液的小瓶内,并密封吸管与管孔间的间隙,让学生吸吮。结果学生出尽力都无法一口吸干瓶内的液体。马上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提高质疑能力,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

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批判性质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古人就已懂得了批判性质疑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敢于批驳前人观点。在物理课本里,有许多理论看似有误,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批判地接受事物的个性。

2.探究性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联系现象材料进行质疑,现象是认识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因为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一起解决。

例如:讲授初中物理《蒸发》时,教师引用一个笑话:“从前,有一个小孩,手拿着一块冒着‘烟’的冰块,冻得支持不住,两手不停交替地拿着,却大叫:‘好热!好热!’你由此想到什么?”这个似乎简单却又包含了很多物理问题的例子,使学生跃跃欲试却又无从下手,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如:教学中讲到《光沿直线传播》时,老师可以拿一激光手电照到墙上,让学生看墙上的亮斑后,提问学生:光由激光手电发出后是沿什么路径传播到墙上的呢?这些疑问可以推动学生去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三、利用学生的实验主阵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采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实验方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法让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

1.探究有效方法去改变性能差的实验器材。实验器材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必备条件,实验器材的性能影响到实验的效果。如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学生实验中,针对酒精灯的火焰不强,有的同学用废铁罐头盒做成防风罩,还有的同学在酒精迅速汽化后,便持续燃烧酒精蒸气,火焰大大增强。使用了改进后的酒精灯,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提高了课堂效率。这些改进方法的探究成果也大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创造发明的自信心,使他们更乐于探究。

2.采取开放式实验。对于测定实验,如果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笔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安排了开放式实验,即只发给学生实验用具,讲明实验目的,不告诉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让学生独立探索,通过不断的动手实践探究实验过程。在测石块的密度时,有的小组先测石块的体积,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明白先测体积时粘有一定质量的水,讨论得出合理的方法是先测质量后测体积。在测盐水的密度时,有的小组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最后测盐水体积,尽管这种方法会因为盐水在向量筒中转移过程中损失一部分,使实验误差增大,但这毕竟是他们在脱离课本的情况下,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出的另一种方法。这些开放性实验的安排,使学生手脑并用、积极探索,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从别的方面来说,在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觉得有一些情况也必须注意: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参与师生讨论;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讨论、质疑,激发学生潜能,不可越俎代庖。形成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要对学生的答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引导,不求全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