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创业”精神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工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21
/ 3

把握“创业”精神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工作

刘杨

刘杨(南通职业大学)

摘要:目前,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已成为很多高校的共识,并付诸实践。然而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很多高校出现了偏差,有重“业”忽“创”现象。笔者通过本文分析创业教育的含义以及其应有的意义,在对此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来解决创业教育过程的一系列问题,并结合“三创”教育建立创业教育体系,来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三创

0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的目标。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多层次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创业者,已成为政府、社会、高校的共识。开展一项工作,应对这项工作本身有正确的认识和清晰的定位,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开展工作。本文正是以此思路,试着阐述“创业”实质,以此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1正确理解创业教育的含义

1.1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提出1989年柯林·博尔向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未来的人都应该掌握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关于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1989年11月底12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东京会议报告对创业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明确地阐述,报告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开创性个性,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从狭义上说,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见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江泽民、李岚清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要求教育部门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成为不同行业的创业者,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际上,自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后,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条件已经形成。

我们所理解和倡导的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即对创业的理解而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其次是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他们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教育,培养具有开拓性个性的人才。

1.2创业教育的意义创业和创业教育的意义简要说来,一是为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为了国家繁荣和社会发展;二是为了创设工作岗位,增加就业机会;三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办学活力;四是为了造就创业人才,提高人才品位。这样素朴的道理并非人人明白。我国有学者连续三年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认为创业目的是为国为民的只占20%,是为己挣钱的占70%,还有10%是为了荣誉。这样的调查结果,反映出我国创业教育价值观的残缺和偏离。所谓残缺,至少残缺了对自己当下学生身份的确认,不知道自己在校读书日日蒙恩还要为母校奉献点什么。所谓偏离,竟然有70%的学生创业是“为己挣钱”!尽管“为己挣钱”是完全合理也是应当容许的,但是当调查题要求单选时选择“为己挣钱”者比例之大,人数之多,恐怕与我们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背道而驰吧。同时,这多少折射出我国创业教育在价值观的引导上力度不够,效果不佳。对比《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规划中要求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及未来幸福生活应发挥的作用很少表达,而特别强调了教育与国家的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竞争及反恐战略中的利益联系。

1.3正确理解把握“创业教育”精神综上可知,创业教育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同时也存在着阶段、类型、学科、层次的差别。“创业”一词的现代汉语词汇意义,包含了创立基业、开创事业等比较宽泛的意思,不同于工商业领域创办企业的狭窄含义。“创业”的核心在于“创”,目标指向是“业”,这个“业”应理解为广义上的基业、事业,而不是简单的企业。只要是为了培养开创未来业绩的人才,强调对受教育者创业个性品质的培养,具有这一鲜明指向的教育活动就应当认定是创业教育。

我们的教育工作要有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培养合格有益的人才。创业教育,既不应该忽视学生的个人发展及未来幸福生活,更要强调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己任,坚定不移地确立创业教育完整的价值观。形成创业教育多维的目标观:办企业、创事业、设岗位、立品格。

我国创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富有创业个性品质的人才,还必须具有终身教育的阶段性规划、全民教育的类别性规划、专业教育的学科性规划、学历教育的层次性规划,努力形成人尽其才、目标多样的创业教育大格局。

2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主要可概括有如下几个方面:

2.1创业教育的实施存在误区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上,将创业教育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热衷于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业中心等。实践证明,这种轰轰烈烈但未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的创业“实务”教育,是不可能深入持久的,也收不到实际的效果。

在创业教育的实施措施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而是在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使创业教育失去了专业这一最有力的依靠,致使创业学子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留有极强的精英化痕迹,关注的是少部分人的骄人业绩,大部分学生只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在创业教育管理体制上,创业教育与育人工作相互脱离,仅当作就业工作部门职责来对待。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由学生处或团委负责,因为这两个部门主要负责大学生的毕业分配。从中不难看出,国内的创业教育仅仅是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这种缺乏系统性的创业教育是较难获得理想效果的。

2.2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创业教育要纳入教学,其涉及面广,实践起来比较复杂。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因为关系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的调整,增加很多创业方面的课程是不现实的。更深层的原因是,创业教育涉及到教学的系统改革,创业教育也不是开设几门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这就牵涉到学校的教学改革问题,涉及到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实际教育工作很难开展,更不要谈建立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目前,各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系统理论论述薄弱;对创业教育实践总结也不够,导致理论研究不能够充分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教育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且教育本身与社会的发展总处在一种不断协调的关系之中,因此,针对创业教育这个新问题,教育科学研究部门及高校本身需要不断地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

2.3创业教育师资薄弱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的高校还十分缺乏。

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各高校里,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教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类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另一类则是学生就业工作指导老师。这两类师资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那就是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纯知识的讲授多于实战中的真知灼见,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可是创业教育又偏偏特别注重实践和实务,若没有亲身感悟,简单的照本宣科根本无法把握创业的精髓和实质。

创业教育落实在老师,创业课程的开设也要靠老师,部分专业老师对这件事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原因有三:一是这门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二是这门课程即使开起来了,学时不会很多,而现在很多高校教师的奖酬金分配是与学时挂钩的,这就牵涉到老师的切身利益问题;三是讲课的难度很大,因为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而大多数老师本身缺乏创业的经历,他们也只能纸上谈兵,有学生欢迎程度的问题。

3抓住“创”字,“三创”结合,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字,不能孤立的突出“创业素质”教育,要将创新思维教育、创造能力教育、创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创业教育的目的。

3.1以创新思维教育为主线,构建科学的理论教育体系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中最高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思维的精髓。一般来讲,智力正常的人都有创新思维,但大部分是处于未觉醒的状态,要唤醒人们头脑中的创新思维,就需要进行思维教育和训练。而对于大学生的思维教育和训练过程依托的载体就是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各高校培养方案的要求,能够承载创新思维教育与训练的理论体系不外乎三大模块、五类理论教学课程体系,解决创新思维教育与训练的科学性、基础性、方法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问题。

3.2以创造能力教育为主题,锻造大学生的生存技能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内容,在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创新思维和丰富的创新知识储备的前提下,能否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有效地运用创新思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则成为关键要素。而这个运用创新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能力的发挥过程。

创造能力的教育方式很多,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或实验课,理论教学中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但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在正常的理论教学中,往往很难使学生们尽兴或满足。这就需要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培养创造能力的过程中,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高校要给予学生足够发挥的空间与自由,在法律政策的基础上尽量少的设置限制、条条框框。事实证明,学生被管的多,限制的死,他们的创造能力就会很弱。

3.3以创业素质教育为主导,开拓大学生自我生存的空间创业素质教育主要是在创造能力教育和创新思维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讲,创业素质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它鼓励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或毕业后能自主创业,自由发展。创业能力教育不是狭隘的理解为创办实业,更不是满足于课堂教学,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授人以渔”的过程,其根本点应是融素质教育、科学研究、理念培养和创业训练为一体的教育实践过程,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个人素质、学校政策和社会环境。在创业教育基本模型中,3个要素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每一个要素中都包含了创业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得创业教育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体系。

4结束语

创业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各级部门、各高校以及社会对此已基本形成共识,并付诸实践。创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对于国民素质的培养、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精神的进一步完善、国家的进一步繁荣昌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红红火火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务必要正确把握创业教育的本质精神,使高校成为企业家速成班,甚至将学生导入另一个误区,即“赚钱”最重要,使高校成为宣扬纯功利主义的场所,纯功利主义的创业教育是在用“拔苗助长”的方式造就所谓的创业者,如果高校的创业教育仅仅承担这样的作用那危害是极大的。高校应当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人才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张丽,胡明花.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

[3]尚恒志.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29期.

[4]魏汉琴,李宝江.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初探[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