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针法加加味牵正散外敷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透针法加加味牵正散外敷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万何琴1邓学军2王飞3曾令丹2

万何琴1邓学军2王飞3曾令丹2

(1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武汉430000)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武汉430000;3武汉市急救中心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目的:探讨透针法加加味牵正散外敷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1年6月136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针刺组,针药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加味牵正散外敷,观察麻痹指数、麻痹程度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麻痹指数和麻痹程度显著降低(P<0.01);与针刺组相比,针药组麻痹指数和麻痹程度降低更为显著(P<0.01),临床疗效显著提高,针药组优于针刺组(P<0.01);结论:透针法加加味牵正散外敷治疗面神经麻痹安全有效,经济实用,老少兼宜,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透针法加加味牵正散外敷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1-0294-02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属于中医“口僻”、“吊线风”、“口眼歪斜”范畴,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虚风贼邪乘虚侵入面部经脉,造成气血痹阻,经筋纵缓不收而发病。本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出现,以青壮年居多,临床治疗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维生素及神经营养药物为主,但副作用较大。中医针药结合治疗面瘫非常有效,但中药多以内服为主,外用中药辅助治疗较少,本研究在针刺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外敷收到了非常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08年6月-2011年6月协和医院136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10~76岁,平均44.32±10.98岁;左侧43例,右侧25例;病程1~7d。针刺组68例,男34例,女34例,年龄12~69岁,40.12±10.98岁,病程1~6d。两组病例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中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患侧表情肌麻痹,可见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Bell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和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

1.2.2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标准[2],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1.2.3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标准。发病7d以内。未进行其他方法治疗。

1.2.4排除标准肿瘤、脑血管意外等引起的中枢性面瘫。颅后窝病变及鼻咽癌颅内转移等原因所致的面瘫。腮腺炎或中耳炎并发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瘫。颅外伤引起的周围性面瘫。虽有周围性面瘫,但作为其他疾病的一个症状表现,如桥小脑肿瘤及格林一巴利综合征。

1.3治疗方法取穴:患侧攒竹、睛明、阳白、鱼腰、丝竹空、太阳、地仓、颊车、迎香、四白、颧髎穴、下关、翳风、风池,对侧合谷。操作:攒竹透睛明,阳白透鱼腰,丝竹空透太阳,地仓透颊车,迎香透四白。针刺透穴时均由起穴透至穴,透到至穴后以左手食指和中指按压所刺入的针体,以右手拇指刮针柄次,不提插捻转。其它穴位为垂直进针,实证则泻,虚证则补。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休息2天,继续第2疗程,共4个疗程。针刺组按以上方法操作,针药组在完成以上操作后,用加味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蜈蚣、天麻、地龙各等分研末,装瓶备用)外敷,用时将适量药粉用醋:酒(1:1)调成糊状均匀涂在病侧面颊,30分钟后揭掉面膜,用温水西面,并辅以面部按摩后涂橄榄油。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休息2天,继续第2疗程,共4个疗程。

1.4疗效标准

1.4.1麻痹指数采用Stennert[3]提出的面神经麻痹指数确定方法。检查项目共10项,每项1分,麻痹指数共10分;麻痹程度参照日本面神经学会[4]提出的3个等级40分判定法。以静止、蹩额、轻闭眼、用力闭眼、患侧单独闭眼、动鼻翼、鼓腮、示牙、吹哨、口呈一字为评价功能单位,各分3个等级进行评分。

1.4.2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5]拟定疗效标准。治愈: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完全恢复,麻痹指数为0,麻痹程度为0。显效: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80%恢复,麻痹指数、麻痹程度均小于原来的20%。有效: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20%以上恢复,麻痹指数、麻痹程度均大于原来的50%。无效:面部表情肌无运动功能,麻痹指数和麻痹程度均无明显变化。

1.5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麻痹指数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麻痹指数显著降低(P<0.01);与针刺组相比,针药组麻痹指数降低更为显著(P<0.01),针药组优于针刺组。结果见表1。

表1各组麻痹指数比较(n=68,x-±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

针药组7.98±1.342.30±0.98▲▲●●

针刺组7.49±1.943.67±1.24▲▲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针刺组比较:●●P<0.01

2.2麻痹程度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麻痹程度显著降低(P<0.01);与针刺组相比,针药组麻痹程度降低更为显著(P<0.01),针药组优于针刺组。结果见表2。

表2各组麻痹程度比较(n=68,x-±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

针药组79.86±10.9815.98±1.65▲▲●●

针刺组76.97±8.7826.97±1.78▲▲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针刺组比较:●●P<0.01

2.3临床疗效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1);与针刺组相比,针药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更高,卡方值(Pearson未校正法)=6.8893,P=0.0087,针药组优于针刺组(P<0.01)。结果见表3。

表3各组临床疗效比较(n=68,x-±s)分

组别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针刺组212619297.05%

常规组817321183.82%

3讨论

面神经麻痹,目前认为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而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认为与病毒感染或病毒感染后病态反应有关,或因寒冷刺激,使面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缺血,导致面神经水肿。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主要是面神经水肿、髓鞘脱失,严重者可有轴突变蚀长期以来,西医一直沿用皮质类固醇和B族维生素治疗,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恢复不理想[5]。

本病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具有疗效好,副作用低的优势。关于其病因病机,在《诸病源候论》所说:“偏风口喁,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又说:“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而不调,故令口喁僻也。”治疗本病以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为基本原则。牵正散源自选《杨氏家藏方》卷一方,为治风剂中的疏散外风剂,具有祛风化痰、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风痰阻络之口眼歪斜。本研究在原方基础上加加蜈蚣、天麻、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以增强疗效。

头为诸阳之会,“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经气通过经络系统上注头部,主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头部经络系统失去平衡,可引起诸症,本研究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将临床行之有效的中药方剂外敷,通过药物和皮肤的直接接触,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减轻炎症的渗出速度及程度,减轻充血和水肿,通过激活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全身及局部免疫力,起到消炎、抗感染作用,近而起到运行气血、调和阴阳和疏通经络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透针法加加味牵正散外敷可以显著降低面神经麻痹指数和程度,提高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而且患者的依存性好,对临床口服中药不适宜的患者采用本法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同时外用可以避免药物内服的毒副作用,可以显著降低医疗费用,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尤其是对小儿、孕妇和老年人更是优势明显。

参考文献

[1]黄峻,陆风翔.实用内科诊疗规范[M].第2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27.

[2]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98.

[4]任重.日本面瘫研究的十年进展[J].日本医学介绍,1989,10(4):181-184.

[5]韩光.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302-303.

[6]孙岩.加味牵正散为主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31例[J].江中医杂志,2011,46(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