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磷酸吡哆醛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测定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5’-磷酸吡哆醛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测定的影响

朱柏林

曾贱高童慧(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输血科湖南益阳413000)

【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9-0082-02

【摘要】目的了解血液成分的使用趋势,总结成分输血的经验,不断提高紧缺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有效治疗率。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输血科发放的所有血液(包括全血、悬浮少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粒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3年来我院临床用血量总计104479U,成分输血使用率达到了99.18%(103621/104479),虽然各年度之间差别不大(均P>0.05),但仍有逐年上升趋势。成分血的输注以悬浮少白红细胞和血浆为主(分别占48.10%和35.06%),全血的使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血小板和冷沉淀的使用有逐年上升趋势,没有使用过粒细胞。结论成分输血能提高治疗效果,节约血液资源,降低输血反应,减少和避免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

【关键词】成分输血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

输血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成分输血则代表着输血治疗的新方向,目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医疗水平发展和考核医院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1]。为了解临床用血情况,对我院2009~2011年临床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我院2009~2011年发放的所有血液,包括全血、悬浮少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粒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所有全血及成分血均由益阳市中心血站提供。

1.2方法各种血液制品均折合成单位(U),全血200ml为1U,血浆100ml为1U,悬浮少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粒细胞、机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以200ml全血制备为1U,机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按10u计算。1单位冷沉淀由400ml新鲜全血的血浆制备。成分血的使用率(%)=成分血用量(U)/[全血用量(U)+成分血用量(U)]×100%。

2结果

2.12009~2011年我院成分血使用情况3年来我院临床用血量总计104479U,成分输血使用率达到了99.18%(103621/104479)。虽然各年度之间差别不大(均P>0.05),但仍有逐年上升趋势,详见表1。

表12009~2011年我院成分血使用情况

年度总用量(U)成分血量(U)成分血使用率(%)

2009318603141398.60

2010342503394599.11

2011383693826399.72

总计10447910362199.18

2.22009~2011年我院全血和各种成分血的用量及使用率情况我院成分血的输注以悬浮少白红细胞和血浆为主(分别占48.10%和35.06%),全血的使用有逐年下降趋势,而血小板和冷沉淀的使用有逐年上升趋势,没有使用粒细胞,详见表2。

表2我院全血和各种成分血的用量(U)和使用率[U(%)]

3讨论

在某些临床情况下,输血可能是唯一能挽救患者生命或迅速处理严重病况的方法。但是,在决定给患者输血或输血制品前,临床医生必须权衡输血或不输血两者哪个的危险性较大。全血中含有各种血液成分,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只是急需全血中的某一种成分,那些不需要的或已丧失活性的成分输入患者体内,只会增加输血反应的机会,有害而无益。成分输血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把全血分离制备成纯度高、容量小的血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蛋白质制品等),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给予输注相应制品[2]。目前临床用血量需求增长较快,血源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推广成分输血、合理应用各种血液成分以便杜绝滥用现象,是现代输血发展的趋势。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2000年《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颁布实施以来,临床成分输血有了较快的发展,成分输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及医院输血水平的指标,它不仅反映医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也反映医院的管理水平,成为了医院评级的一个必检指标。因而各医疗单位应制定严格的用血计划,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从表1结果看,近3年来我院临床用血量共104479U,成分输血率达到99.18%(103621/104479),与国内有关报道相符合[3]。我院成分血的使用情况,虽然各年度差别不大(均P>0.05),但仍有逐年上升趋势,这充分体现了我院临床医生对成分输血的高度认识,也体现出我院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及医疗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但在成分输血的方而,我院仍达不到卫生部提出的“成分输血应以红细胞、血小板为主”的要求。表2结果显示:我院成分血的输注以悬浮少白红细胞和血浆为主(分别占48.10%和35.06%),全血的使用有逐年下降趋势,而血小板和冷沉淀的使用有逐年上升趋势,没有使用粒细胞。血浆使用率为35.06%(36635/104479),用量偏大。输注血浆有严格的适应征,具有传播病毒性疾病的风险,同时容易引起不良输血反应,其中急性肺损伤是最严重反应,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反应,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4]。因此要加强血浆输注管理,杜绝不合理的应用,节约宝贵而有限的血液资源。在发达国家已很少直接将血浆应用于临床。我院用血浆用量较大的病区分别是ICU、外科和内科,尽管大部分血浆被用于治疗DIC、外科创伤大出血、产科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血友病以及严重烧伤病人,但仍有部分临床医生对血浆的使用观念尚未改变,将血浆用于扩容或治疗低蛋白血症,这些治疗的风险往往大于可能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因此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而血小板用量偏低,只占10.90%(11389/104479),这与输血事业先进的国家相比差距甚远(30%~40%)[5],可能是临床医生对血小板应用的指征和疗效没有完全掌握。血小板又分为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手工制备的浓缩血小板,由于供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含量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加上手工分离操作方法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血小板的含量没有很好的保证。而单采血小板由于含量高(每袋血小板含量大于或等于2.5×10)、容积少、残留的白细胞少(≤5.0×10),这样不但止血效果好,因白细胞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引起的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概率大幅度下降,且一个治疗量来自单个的供者,使受血者接触抗原和发生免疫反应的机会大大降低,可显著降低无效性输注的概率发生。因此在我院尽管血小板用量偏低,但其使用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浓缩血小板的用量在逐年下降,单采血小板的用量在逐年上升。洗涤红细胞的使用率为0.21%,与有关报道的0.2%~0.5%基本相符合[6]。对于自身溶血性贫血,输注全血或血浆容易引起过敏反应,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反复输血或妊娠产生白细胞抗体、血小板杭体等的患者,当需要输血时,输注洗涤红细胞,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提高疗效。冷沉淀是存在于血液中的一种功能性成分,主要由丰富的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纤维结合蛋白(Fn)以及凝血因子XⅢ5种主要成分组成,广泛应用于深度烧伤、肿瘤手术、皮肤、黏膜疾病、角膜疾病、弥散性血内凝血(DIC)、多发伤和手术创伤、自发性气胸等医学领域[7]。而本院冷沉淀的使用率为4.90%,主要用于临床较少见的甲型血友病、产后大出血并发的DIC,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医生对冷沉淀输注指征和用量认识的提高,冷沉淀的应用将会展现更广阔的前景。全血的用量较小,其使用率为0.82%,只有在非常紧急和特殊情况下使用,说明我院临床医生输血观念转变、对全血输注引起的不良反应有深刻的认识,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的输血。由于临床医生对输注粒细胞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和传播疾病的认识在改善,对严重感染疾病、败血症的重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升粒细胞治疗措施应用水平的提高,严格掌握粒细胞输注的适应征,本院近年来无输注过粒细胞。

限制全血输注是提高输血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节省开支,降低患者医疗负担:如何结合临床病例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用血,科学合理、安全有效地应用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成分,值得广大临床医生积极探索。而对于目前存在的一些用血问题,输血科人员应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认真统计医院临床用血情况,随时掌握全院临床医生用血动态,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成分输血的宣传教育,制定更加详细的规章制度,加大输血的审批权限,定期检查成分输血的开展情况,使成分输血不仅是形式上的达标,而且是根据临床需要合理使用血液成分,杜绝滥用现象。

参考文献

[1]刘文海,黄河,周清,等.北海市人民医院1996~2006年临床输血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8):4434.

[2]李振江,成军.我院5年临床用血情况统计分析及体会[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7,22(3):17—18.

[3]詹卓玲,温秀明.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调查与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5(11):1819—1820.

[4]燕备战,王书勤,梁玉.10年成分输血的回顾分性[J].中华实用与治,2010,24(2):201—202.

[5]漳丽莉,李延年,王海燕,等.患者血小板输注与供血者血小板配合试验的临床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1):4748.

[6]钟春平,申卫东,李彬,等.临床输血服务与输血治疗[J].现代医院,2011,11(1):122—124.

[7]陶翠华,涂茹.2000~2007年我院临床输血统计分析[J].临床输血学杂志,2009,22(4):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