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例昏迷患者院前急救病例综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135例昏迷患者院前急救病例综合分析

沈杰

沈杰

(上海奉贤区医疗急救站201499)

【摘要】目的探讨昏迷患者的病因构成,诊断要点及院前急救措施。方法对135例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奉贤区医疗救护站接诊的昏迷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气道控制、生命体征监护、建立静脉通道、测血糖、镇静、脱水降颅内压对症支持等处理措施。结果135例昏迷患者成功抢救122例,死亡13例,抢救成功率90.35%。结论昏迷患者中颅脑疾病和各类中毒占大多数,院前急救中规范处置,给予稳定生命体征,对症对因等抢救措施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死、致残率的关键。

【关键词】昏迷院前急救病因构成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201-02

昏迷是高级神经活动的极度抑制状态,表现为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出现运动、感觉、反射功能障碍,二便失禁,是院前急救中最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快速准确诊断,及时对症处理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本文对135例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奉贤区医疗救护站接诊的昏迷患者,回顾性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00例,女35例,平均年龄58岁。其中重度颅脑损伤39例,脑梗死22例,脑出血45例,各种中毒17例,低血糖5例,脑肿瘤2例,癫痫2例,肺性脑病1例,心源性休克2例。其中浅昏迷90例,重度昏迷45例,伴呼吸障碍29例,呕吐53例,抽搐25例,呼吸循环衰竭10例。从发病到院前急救时间5至45分钟,平均30分钟,到达现场到转送医院时间为14至27分钟,平均为20分钟。现场GCS评分为3至8分,平均为7分。

1.2方法和急救措施

(1)快速检查患者瞳孔、意识、血压、脉搏、呼吸变化;平卧位,开放气道,头偏一侧,严防窒息;常规吸氧。

(2)进行呼吸、心跳、血压、氧饱和度监测;血糖测定,心电图检查;心跳停止行现场CPR及电除颤。

(3)建立静脉通道,对症对因等治疗;躁动不安或抽搐予安定;颅内压增高予甘露醇;休克者予升压补液;CO中毒予大剂量VC;酒精中毒予纳洛酮;有机磷中毒予阿托品;低血糖予静推高渗葡萄糖治疗。

(4)途中转运:搬运者尽量用力一致将患者平移到担架;怀疑颈椎骨折,保持劲椎胸椎轴线一致,患者平卧于担架,运送中颈椎处于稳定位置;尽可能保持担架平稳。

(5)脑血管疾病患者搬动时必须轻、慢、稳,不可剧烈震动。

(6)途中监护:在途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实施生命支持,必要时加压给氧,机械通气,甚至气管插管、心脏按压、电除颤等。

2结果

从发病到院前急救时间5到45分钟,平均为30分钟,135例患者中,院前抢救成功122例,40例好转(神智转清或昏迷程度变浅),78例平稳无明显变化,4例加重(昏迷加深或出现并发症),13例死亡,成功率为90.35%。

3讨论

昏迷是意识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反应发生严重障碍,但存在生命体征的危重表现。病因主要为大脑病变及全身疾病,如脑外伤、脑卒中、脑肿瘤、酒精中毒、糖尿病、肝昏迷、尿毒症、有机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昏迷患者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近50%的创伤性死亡发生在伤后1小时,也称“黄金1小时”,而这1小时大部分又发生在创伤后前10分钟,即“急救白金10分钟”。这充分表现了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感受:

(1)提高全民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第一目击者对现场患者进行及时恰当的急救措施,能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包括基本的心肺复苏术,常见急症的处理流程,使公众了解常见急症的基本处置原则,提高全民自救互救能力。

(2)完善“120”呼救和出车流程。加强调度人员综合能力培训,提高调度人员医学专业知识,同时急救医师在出车时与家属联系,了解病情,指导急救,并进一步确认现场地址。

(3)加强急救技术培训,提高院前急救技术。急救人员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能是确保抢救成功的基础。因此熟练并掌握昏迷的常见原因和应急处理是基本功,必须对急救培训和模拟演练常抓不放。综上所述,为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为降低患者致死和致残率,为院内治疗打下良好基础,必须利用各方力量,积极规范做好院前处置,做好途中转运、途中治疗、途中监护。

参考文献

[1]何美玲,周志伟,急诊昏迷鉴别分诊19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8):1179.

[2]王洪军,急性脑卒中院前救治措施相关问题讨论[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2):176—177.

[3]何忠杰,急救白金十分钟—时间就是生命[J],城市与减灾,2005;2(6):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