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场强MRI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低场强MRI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杨卫

杨卫(江苏省大丰市人民医院224100)

【摘要】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在低场强MRI下的表现及特征,提高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全部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听神经瘤17例,脑膜瘤5例,三叉神经瘤2例,表皮样囊肿、动脉瘤及转移瘤各1例。根据生长部位、肿瘤病变特征和MRI信号特点,能对大多数桥小脑角区肿瘤进行定性诊断。结果听神经瘤、脑膜瘤、三叉神经瘤为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该区肿瘤大部分有特征性表现。结论桥小脑角区肿瘤中以听神经瘤较多见,MRI能对桥小脑角区肿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桥小脑角区肿瘤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011-02

桥小脑角区为桥脑和小脑交界的区域,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肿瘤种类较多,MRI被认为是该区肿瘤术前的首选检查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在低场强MRI下的影像表现,探讨MRI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搜集本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27例,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22岁-65岁,平均年龄41岁。听神经瘤17例,脑膜瘤5例,三叉神经瘤2例,表皮样囊肿、动脉瘤和转移瘤各1例。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耳鸣、听力下降、走路不稳、面部麻木等。

2.2检查方法

机器为PHILIPS0.23T低场磁共振机,采用头部线圈,T1加权像TR30ms/TE8ms,T2加权像TR4000ms/TE108ms,Flair序列TR6360/TE140,横断面、矢状状及冠状位,层厚7mm,间距2mm。本组所有病例均行Gd-DTPA增强扫描,层厚7mm剂量0.1mmol/kg,肘静脉团注后,矢状位、横断位及冠状位T1加权像扫描。

2结果

分类和部位

桥小脑角区肿瘤分类及生长部位

听神经瘤男7例,女10例,肿瘤呈半圆形紧贴内听道内口,为长T1长T2信号,5例信号均匀,12例可见不同程度更长T1长T2信号囊变区(图1),1例可见短T1信号。9例可见内听道扩大,听神经束增粗与肿瘤相连呈漏斗征,尖端指向内听道,增强扫描更明显,听神经束增粗与肿瘤相连并强化,呈漏斗征。增强均明显强化,呈均匀强化或环状多环状不均匀强化(图2)。小脑、脑干与四脑室不同程度受压移位。

脑膜瘤均与岩骨相连,信号稍不均匀,呈稍长T1信号,稍低或等T2信号(图3),强化较明显(图4),3例可见脑膜尾征,同时伴小脑桥脑受压,1例伴幕上脑积水。

三叉神经瘤1例为跨中后颅窝生长,呈哑铃状,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图5),增强呈显著较均质强化(图6)。1例在中颅窝伴有囊变,呈不规则强化。

表皮样囊肿1例,呈长T1长T2信号,且T2信号稍不均匀,表现为桥小脑池增宽并向桥前池及鞍上池延伸,桥脑无明显受压移位。Flair序列呈高信号且不均匀。

转移瘤1例,T1WI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中央坏死区及周围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肿瘤呈厚壁环形强化,脑实质内见多发结节状强化病灶。

动脉瘤1例,呈卵圆形,T1WI呈等信号,T2WI部分呈高信号,边缘见无信号区(图9)。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图10)。

3、讨论

桥小脑角区多为脑外肿瘤,以听神经瘤最常见[1],其次为脑膜瘤,三叉神经瘤,另外可见胆脂瘤,蛛网膜囊肿,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转移瘤,以及发生于小脑及脑干的脑内肿瘤突入桥小脑角区。

听神经瘤常发生于听神经的内听道段,少数发生于内听道口与脑干之间的脑池内。常首先引起内听道口部扩大,继之在内听道口附近形成肿块,肿块常呈略不规则圆形[1]。T1WI示略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或稍高信号,当瘤内有囊变时,T1WI呈较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本组有12例。注射Gd-DTPA后肿瘤呈均匀性、不均匀性或环状强化,肿瘤内有出血时,T1WI、T2WI可均表现为高信号,本组有1例。患侧第Ⅶ、Ⅷ神经束较对侧增粗,与肿瘤无明确分界,两者信号变化一致,增强检查后与瘤体相连,且与瘤体强化一致,这是听神经瘤的特征性表现,也是其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5],本组有9例。约有半数的听神经瘤患侧环池增宽而患侧桥前池多因肿瘤占据而不显示[2]。肿瘤邻近的脑池增宽是脑外肿瘤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部分病例瘤周有轻度水肿。MRI检查是目前诊断听神经瘤尤其是微小听神经瘤最有效的手段[4],低磁场MRI不能直接显示神经束,故对微小听神经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困难。

脑膜瘤起源于岩锥尖部后面的脑膜,极少数亦可起源于颞骨的异位蛛网膜颗粒。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瘤内信号较均匀与脑皮质信号相近,瘤内可见砂粒样钙化,坏死和囊变少见,静脉注射Gd-DTPA后呈显著均匀性强化,可见“脑膜尾征”,本组有3例有此征象,这是脑膜瘤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

三叉神经瘤沿三叉神经路径生长,不累及内听道[4],常有岩尖部的骨质破坏或吸收。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均质显著强化,发生囊变者亦可呈环状或不规则强化。三叉神经瘤特征性表现为肿瘤呈哑铃状,骑跨中、后颅窝生长,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也可以跨中后颅窝生长,但MR信号与三叉神经瘤完全不同,增强扫描不强化。

表皮样囊肿多沿脑沟、脑池向周围生长,形态不规则,具有见缝就钻的特点,可有占位效应。胆脂瘤信号较均匀,T1WI为低信号,比脑脊液信号稍高;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时无强化。桥小脑角区的蛛网膜囊肿较少见,可运用DWI与之鉴别,蛛网膜囊肿在DWI上呈低信号,而表皮样囊肿在DWI上呈高信号[1]。

桥小脑角区动脉瘤多来源于基底动脉,呈圆形或卵圆形,T1WI、T2WI均为低信号或无信号,有血栓形成时则为混杂信号,本组病例T2WI上即示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时明显强化,连续层面观察可见强化病灶与基底动脉相连。

转移瘤尽管靠近桥小脑角,但仍然为脑实质内肿瘤,常多发。单发转移瘤通常较大,多有不规则坏死灶,周围常有较明显的水肿存在。T1WI呈等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坏死部分呈高信号,增强时肿瘤实质部分呈显著强化。

总之桥小脑角区位于中后颅窝之间,解剖结构复杂,MRI可三维成像和无颅骨伪影的干扰,组织分辨力高等特点,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囊变、出血,肿瘤包膜,病灶范围,瘤周水肿和邻近结构的改变,使MRI在桥小脑角区肿瘤影像诊断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而对于一些少见的在MRI上无特异性表现的肿瘤。例如:胆脂瘤、血管母细胞瘤、脊索瘤等在定性诊断中仍有一定困难,需结合CT等其他检查手段,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鱼博浪,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80—302。

[2]李龄,听神经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1。

[3]于卫中,洪小妮,黄运亮等,微小听神经瘤的MRI诊断[J],现代医用影像学,1998,7(6):102-104。

[4]缪飞,展颖,沈天真.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诊断和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杂志,2002,10(2):81。

[5]缪飞,沈天真.听神经瘤CT和MR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1995,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