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臀肌挛缩患儿的护理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浅谈臀肌挛缩患儿的护理方法

徐国玉

徐国玉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163712)

【摘要】目的探讨臀肌挛缩患儿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以来收治的30例臀肌挛缩患儿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臀肌挛缩患儿经本院精心的手术治疗与仔细护理,术后功能获得明显的改善,治疗与护理效果良好。结论患儿年龄越小手术的创伤就越小。因此尽早为患儿治疗是患儿早日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臀肌挛缩患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7-0323-02

臀肌挛缩是因为臀部的肌肉多次接受药物的注射而导致的,致使数以千计的儿童少年发生跛行,甚至导致终身残疾。臀肌挛缩的临床表现为患儿的双下肢内收,外八字步,臀部可触及条索状物[1]。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臀肌挛缩患儿30例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护理的30例臀肌挛缩患儿,其中男16例,女14例,其年龄范围从4岁~22岁,平均年龄13.5岁。辅助检查为X线扫描可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

1.2方法与结果:需手术治疗,常见术式为臀肌松解术。结果:经本院的治疗及护理,臀肌挛缩患儿均康复出院,无并发症的发生。

2.护理方法

2.1术前护理措施。病情观察及护理:查体时应询问患儿意见,应尊重患儿,保护患儿隐私。双下肢不等长患儿指导防跌伤,测量其下肢长度并与术后比较。术前特殊准备:对患儿讲解并示范术后摆放体位,让患儿掌握床上移动身体及功能训练的方法,防止患儿因强迫体位而产生不适和压疮,有利于患儿术后功能训练的顺利开展。训练患儿床上解大小便的能力。

2.2术后护理措施。病情观察及护理:测量脉搏、呼吸、血压2h至患儿麻醉清醒后6h。观察伤口渗血情况,术后伤口常规放置引流条,术后如有较多淡血性渗出属正常,通常术后1d予首次换药,如有大量鲜红色渗血,需警惕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2]。内置引流条通常于术后4~5d拔出,引流条取完后一般不再需要常规换药,直至拆线。观察患儿双下肢感觉运动、末梢血运恢复情况,注意患儿术侧下肢的神经功能有无异常。观察患儿小便情况,患儿因术后绷带包扎、伤口疼痛等原因,特别是女患儿,常有排尿困难,如诱导排尿无效可留置尿管,应做好尿管的护理。卧床及约束肢体期间注意观察受压部位及约束部位局部皮肤情况,患肢予定时放松及按摩。术前患儿有骨盆倾斜、肢体不等长的表现,术后应该记录不等长的肢体长度并与术前比较,并应同时进行肢体相对较短的一侧下肢的皮牵引,帮助矫正骨盆倾斜和肢体不等长,牵引的护理。

2.3饮食与营养:术后6h后恢复进食,术后当天应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术后第1天起,进食普食。

2.4体位与活动:手术效果。予患儿膝下垫软枕,使双下肢保持内收屈曲位,以减轻疼痛;踝关节处垫小软枕,以防足跟受压。在患儿麻醉清醒后6h,如无特殊不适,可平卧位与俯卧位交替休息。单侧手术的患儿可取健侧卧位。术后第1天应抬高床头,患儿可低斜坡卧位休息,换药时可扶床站立片刻。术后1~2d卧床休息,于床上进行肌肉收缩练习。术后3d下床站立,可室内活动,练习沿直线走平行步(双脚不互相交叉),切勿走一字步(即所谓的“猫步”,双脚相互交叉前进),因后者不能让患儿保持平衡。伤口拆线后患儿可上、下楼梯,患儿完全愈合后可行并腿下蹲、跷二郎腿等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时间视患儿病情、体质而定,应注意循序渐进,量力而行[3]。

2.5健康宣教:保持患儿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加强患儿营养,促进伤口愈合。术后1个月应避免剧烈活动。坚持功能锻炼。患儿应定期复查,如有高热、切口裂开等情况应及时就诊。

3.讨论

挛缩功能障碍将引起患儿髋关节功能受限,患儿主要表现为“外八字”和“跳步态”、少数出现“蛙腿症”等.。患儿病情如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其症状将会随着年龄和时间的增长而加重。其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该术式是以患侧股骨大转子为中心,纵弧形开口,松解挛缩组织,放置橡皮引流条,缝合伤口后加压包扎,较长伤口,如有活动性出血,应通知医生,立即予加压包扎并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伤口感染、愈合不良:多与术中采用电刀切开,术后切口周围脂肪液化,伤口长,术后营养不良有关。应注意保持伤口敷料清洁,防止敷料被大小便污染,力口强患儿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特别关注:术前的特殊准备、术后的体位摆放与功能锻炼、并发症的早期观察与护理。人的两侧肢体长短可测量长度来比较两侧肢体是否发育一致,测量的原则是:两侧测量点对称。测量点需选择骨突出,如髂前上棘到内踝。严禁在皮肤上做标记测量,如肩部到前臂。

参考文献

[1]徐传礼,王传良,黄俊涛;86例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05年10期.

[2]白春宏,程爱国;臀肌挛缩症[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3]郑稼!450003郑州,罗建平!450003郑州,赵炬才!450003郑州,田书建!450003郑州;臀肌起点下移治疗臀肌挛缩症[J];中华骨科杂志;1999年08期.

[4]冯宗权,曾湘穗,林庆光,张健平,原林,肖进;臀肌挛缩症并骨盆倾斜的病因分析及疗效观察[J];中华骨科杂志;2000年11期.

[5]叶斌;孙宏伟;张海林;黄朝辉;张驰;顾桂宝;陈建华;戴垚;陈晓东;许硕贵;马辉;;臀肌挛缩症的微创综合治疗[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