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牵引与间歇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差异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持续牵引与间歇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差异分析

杨全现刘彩红耿丽马小霞

济南市按摩医院杨全现刘彩红山东省立医院耿丽马小霞

关键词:持续牵引;间歇牵引;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功能障碍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是因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受到刺激、压迫所致,患者会出现颈部活动受限、根性痛、根性肌力障碍等症状,对颈椎功能、日常活动均有严重影响[1]。牵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常用方法,分为持续牵引与间歇牵引两种,为探析二者的疗效差异,我科对近两年收治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及研究,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数据

将我科在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纳入研究小组,样本数量为96,来院后经压颈试验、X线、MRI等检查被确诊。其中男性41例、女性59例;年龄分布在35--60岁,平均值为(47.4±5.6)岁;病程在1--11个月之间不等,平均(5.1±1.4)个月。采用抽签法均分实验组(n=48)与参照组(n=48),对比二组患者的资料数据得出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排除标准:将有颈部外伤者、颈部手术史者、1个月内接受过其他疗法者予以排除。

1.2方法

实验组予以持续牵引治疗:利用我院所用的颈椎持续牵引椅,初始牵引质量为3--6kg,牵引角度以10--15°为宜,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耐受程度,可将牵引质量逐渐增加至8--12kg,20min/次,1次/d,疗程为14d。

参照组予以间歇牵引治疗:所采用的是智能牵引仪,初始质量为3--6kg,逐渐增加,牵引角度为10--15°,牵引时间为90s,之后间歇10s,如此反复,20min/次,1次/d,疗程为14d。

所有患者在接受牵引治疗期间,均予以红外线灯照射颈后部,并为患者纠正错误坐姿、睡姿等,叮嘱其加强颈椎锻炼。

1.3观察指标

①VAS评估值:以治疗前、治疗后为评估节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评估患者的颈部疼痛度,评估范围为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

②NDI评估值:以治疗前、治疗后为评估节点,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对患者的颈椎功能进行测评,分数越高表示颈椎功能受损越严重。

1.4疗效评定标准[2]

经治疗,患者的痛感消失,颈椎可自如活动,日常生活与工作不受影响,则为显效;患者的痛感基本消失,颈椎功能有所好转,对日常生活及工作无明显影响,则为有效;患者仍有明显痛感,颈椎活动受限,对日常生活及工作有严重影响,则为无效。

以“(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计算总有效率。

1.5数据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值、2值来验证计量资料(±s)和计数资料(n,%)的比较结果,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二组患者的VAS评估值、NDI评估值对比

在治疗前,二组的VAS评估值、NDI评估值较为接近,经统计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二组患者的VAS评估值、NDI评估值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对比P<0.05;但二组间的改善程度对比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二组患者的VAS评估值、NDI评估值对比(±s,分)

组别例数VAS评估值NDI评估值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实验组486.2±1.22.0±0.5ab28.2±2.29.1±1.7ab参照组486.1±1.02.2±0.6a28.5±2.49.4±1.5a

注:a表示与治疗前对比P<0.05,b表示与参照组对比P>0.05。

2.2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统计值为93.75%(45/48),其中显效30例,有效15例,无效3例;参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统计值为91.67%(44/48),其中显效29例,有效15例,无效4例;经统计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颈椎病的主要病因是椎间盘发生生理性或劳损性退变,对周围组织或神经造成损害、压迫,进而引发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在颈椎病中,神经根型患者具有较高的占比,在确诊后应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增加治愈难度。牵引治疗为一种非手术疗法,是通过外力调节,促使已破坏的颈椎内外平衡逐渐恢复,牵引过程中可以缓冲椎间隙组织向周缘的外突力,使受到压迫的神经根部放松,这样可有效缓解神经根及突出物水肿,并可帮助髓核与纤维组织复位。同时还可缓解颈部肌肉痉挛、调整小关节错位,对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也有一定帮助。牵引分为持续牵引与间歇牵引两组,有研究指出[3],间歇牵引疗法可促使颈部肌肉有节律地产生紧张与放松运动,具有按摩之效,可获得更好的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之效。但此次研究结果显示,二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估值、NDI评估值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但二组之间的改善程度对比无差异,P>0.05;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也接近,P>0.05;说明二种牵引疗法的效果无太大差异,这与于志永[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此次研究,笔者总结经验认为,在牵引治疗时,要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耐受程度而调整牵引角度、牵引质量、牵引时间,以便获得更加确切的疗效。

综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持续牵引与间歇牵引疗法,所获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性,临床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王英杰.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现状与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9):812-814.

[2]杜国君,殷潇凡,张越等.两种牵引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评价[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5):385-387.

[3]邱北溟.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运用持续与间歇牵引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7(9):85.

[4]于志永.持续与间歇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6):193-193,194.

document.getElementById('cnt-ad').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