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1

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刘桂发

刘桂发天津市宁河县任凤高级中学301509

摘要:本文从人文教育内涵、人文教育意义、人文教育途径三个方面阐述了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通过物理知识中蕴含的人文教育素材和营造的人文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浸润和环境的熏陶,经过体验、感悟等内化过程,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人文教育浸润熏陶体验

一、人文教育的意义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由于长期受以知识为中心教学思想的影响,淡化了人文教育,不利于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正如爱因斯坦说过“单纯的专业知识灌输只能产生机器,而不能造就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因此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加强人文教育,将为提升民族素质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起着促进作用。

二、人文教育的途径

1.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受人文关怀

教学中教师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尝试探究和发展个性的空间,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毫无压力、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以学生为本,逐步养成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

2.接受物理知识的浸润,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物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捕捉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不失时机地利用物理知识中蕴含的人文教育素材。

(1)“宙引速度”教学。结合录象资料介绍“神舟”号系列飞船发射成功的史实。渗透科学事业成功的背后,人们的执着追求、付出的代价及我国航天事业走在世界先例等,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教师利用反应物理事物特征及其规律的丰富多彩的美育因素。如“简谐运动”“上抛与下抛”“反射”等,让学生体验其中的对称与和谐,使学生感知美。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提升审美品位。

(3)“质点”“点电荷”的教学。渗透物理方法(等效替代法、科学抽象概括法)、物理思想(建立理想模型)及辩证观。使学生领悟处理复杂问题时,常常忽略一些次要因素、抓住主要方面以利于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

(4)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向学生开展“实验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教育。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能虚作假、捏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运用物理学史的陶冶,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

物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开设的“科学足迹”“科学漫步”等。为追求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走进物理学家世界,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这些材料不仅记载着一些物理知识每一步重大发展对社会进步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渗透出物理学家崇尚科学、崇尚真理和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的积极进取精神。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引入一些材料,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而且还受到科学家高尚情操、优秀品格的熏陶和感染。启迪学生心智,逐步实现感情升华。完善严谨、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坚毅、创新的意志品质。为学生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奠定基础。

4.接受实践情景的熏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想

如:学完“能源开发与利用”后,引导学生到附近变电站(或发电厂)和工厂进行采访调查。开展“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活动。学生通过采访、调查、查资料、分析、总结,完成了许多相关调查报告。虽然学生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提出的措施或认识不太成熟,却让学生认识到: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合理开发利用;经济要发展,环境也要保护;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体验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成功乐趣;也提高了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增强学生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科学发展观。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需全面人才的要求。只要我们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教育资源,在物理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人文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2.高万祥《高万祥与人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4。

3.黄建军“新课程下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物理教学探讨》,2006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