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概况

/ 3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概况

周一兰

周一兰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中医院广西崇左532500)作者简介:周一兰,女,主治医师,1996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从事内科临床工作十多年,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2000年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医院进修化疗专业,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医院中医科进修,擅长肿瘤、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各种急危重病抢救等中西医结合诊疗。2008年任崇左市宁明县中医院急诊科科主任。

【关键词】中医药;肿瘤;研究进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R772.0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77-03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最主要疾病之一,是医学正在研究攻克的难题。化疗、放疗、手术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合成药物在治疗中易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肿瘤的进展综述如下:

1中药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1.1生物碱:喜树碱是从热带植物喜树的根、皮、茎和种子中分得的生物碱,它在体外对HeLa细胞和11210细胞及啮齿类动物显示较强的抗癌活性。苦参碱对S180实体瘤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各单体生物碱的抑瘤率均在35%以上[1]。苦参中所含的主要生物碱均属喹喏里西啶类衍生物。苦参生物碱在抗肿瘤过程中,能升高白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为主要成分的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癌新药。从豆科植物苦豆子的根茎中提取的槐果碱可用于治疗子宫颈癌[2]。石蒜科植物水仙中的石蒜碱、三尖杉属植物含的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唐松草属植物所含的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百合科秋水仙属植物的生物碱、芸香科花椒属的异喹啉生物碱,从美登木中提取的美登木碱、从长春花中提取的长春新碱以及秋水仙碱、秋水仙胺等都有抗癌活性。

1.2萜类化合物紫杉醇是从短叶红豆杉树皮中提取分离出来的一种结构复杂的二萜类化合物,能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纺锤体的微管蛋白,促进微管聚合并抑制其解溶,具有广谱、抗癌活性强的效果,尤其是对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具有特殊疗效。紫杉次碱是从云南红豆杉的树皮中分离得到含有TaxayintinA.B.C.D4个新紫杉烷类的四环二萜化合物,具有显著抗癌活性[3]。由于紫杉醇、紫杉次碱等抗癌有效成分的发现,从红豆杉属植物寻找新抗癌药成为热点。灯心草科植物中所含的juncusol对人类鼻咽表皮细胞癌NC/90KB有细胞毒活性,ED50=0.3μg/ml[4]。从滇姜花根茎中分离得到两个二萜成分滇姜花素C及滇姜花素A,均具抗肿瘤活性[5]。Halomon是从海洋红藻松香藻中分离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属多卤化单萜[6]。

1.3多糖类:多糖是一类大分子化合物。中药抗癌多糖类成分主要来自3个方面。(1)植物多糖:从刺参中提取的酸性多糖对移植性实验肿瘤有较显著疗效,对MA737乳腺癌的疗效更加显著,对肉瘤S180的治疗作用也很明显[7]。枸杞多糖对S180荷瘤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和相应的抑瘤作用,与环磷酰胺合用有协同抗瘤作用[8]。(2)真菌多糖:从冬虫夏草中提取得到的多糖可增加化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从云芝菌丝体提取的多糖是每4个葡聚糖单位含有一个带P-1,6吡喃糖苷支链的β-1,4葡聚糖,其中还有一些肽基。它对试验动物肿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3)动物多糖:从圆背无齿蚌中分得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糖蛋白HB-,MW为17900D,PI值为4.76。含糖21.17%,对小鼠EAC和S180肿瘤的抑制率分别为48.24%和54.8%[9]。

1.4酸类化合物:冬青属植物秤星树中的化学成分AsprellicacidA,c具有细胞毒的作用,均能抗PPMI-7951细胞系,ED50分别为0.62μg/ml和5.5μg/ml,还能抗KB细胞,ED50分别为3.75μg/ml和2.86μg/m[10]。Gainer等人证实,藏花酸可减少癌细胞数目,并延迟它们的发病。

2中药复方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近些年来,中药复方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背景中日益显示出优越性,临床研究证实,其对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主要体现在直接抑制肿瘤生长与转移、对放化疗的增效减毒、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远期疗效方面。张义泽等[11]选择182例患者随机分为化疗合并中药组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进行对比治疗观察。结果治疗组呕吐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在体重增加、卡氏评分、胃纳减少、疼痛减少、肿瘤复发与转移及死亡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已不适宜做手术及放、化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单用中药复方治疗也显示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朱海洪[12]用中药内服和外敷治疗中晚期肝癌38例,内服固肝化瘀汤(柴胡、白术、茯苓、穿山甲、水红花子、薏苡仁、半枝莲、黄芪等),外敷消胀止痛膏(血竭、冰片、红花、乳香、没药等),治疗结果显示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为优(P<0.01),血清清蛋白(Alb)和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治疗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组半年及1年生存率也较对照组为优(P<0.01)。齐春会[13]等研究了传统经典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结果显示,六味地黄丸中含的六味地黄多糖,从CA4-3BH和P-3体外对L1210和HL60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反应和克隆形成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HL60细胞的分化形态及NBT阳性细胞率无明显影响,但可使HL60细胞体积明显缩小,因此认为,六味地黄丸对肿瘤细胞生长有直接的抑制作用。金复康口服液[14]是治疗肺癌的中药验方,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有人对金复康口服液治疗试验性肝癌进行了实验性研究,结果表明,金复康口服液对动物及人体移植性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中药注射液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注射液对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己得到了初步认可,随着介入疗法的逐步开展,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得到更广泛的应用。(1)细胞毒作用:中药注射液的细胞毒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细胞周期时相的影响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两方面。前者是指能选择性杀死细胞周期中有限部分细胞或使细胞暂时聚集在细胞周期某处;而细胞凋亡是细胞程序化的自主死亡,是核酸内切酶激活和作用的结果。参麦注射液可使肿瘤细胞出现细胞内明显的细胞器减少,胞质空化,线粒体肿胀、崤消失或伴有线粒体膜破坏,粗面内质网扩张,少数视野肿瘤周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现象,提示参麦注射液通过参与细胞胞质内事件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15]。蟾酥注射液[16](CHS)是从蟾酥中提取的水溶性提取物,药理实验研究表明:CHS24h对淋巴瘤U937细胞增殖出现抑制;CHS处理的U937细胞的光镜和电镜出现核着边、核碎片和凋亡小体;CHS处理的U937细胞DNA电泳出现DNA梯状图谱。与对照组相比,2.25x10-1ug/ml作用24,48,72h后凋亡指数升高(p<0.05);2.25,2.25x10-1,2.25x10-2ug/ml作用48h的U937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5)。因此认为,蟾酥注射液体外抑制淋巴瘤U937细胞增殖并诱导其死亡。诱导凋亡可能是蟾酥注射液抑制淋巴瘤增殖的机制。(2)抑制血管生成、抗转移:目前中药注射液抗肿瘤转移的机理研究多集中在抑制血管生成方面。研究表明原发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都依赖于来源于即存血管的新生血管生成,以及从宿主基质中建立自身的血液供应系统,且血管生成的增强强度和肿瘤转移能力呈正相关,肿瘤细胞也可以分泌多种促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从而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参麦注射液能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显著抑制其增殖与游走,同时参麦在较低的剂量下即可显著抑制内皮细胞迁移,抗迁移能力明显大于抗增殖能力[17]。(3)对放、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生脉注射液能明显改善肝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术后纳差、乏力、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保护肝脏功能,减轻肝脏急性中毒反应[18];夏枯草注射液治疗肺癌胸水的疗效,明显优于顺铂和化疗组(P<0.01),夏枯草组副作用也明显地小于化疗(P<0.05)。其机理可能在于促进胸膜反应,造成胸膜粘连而达到抑制胸水产生的效果[19]。(4)免疫调节作用:中药注射液能通过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或提高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效能抑制肿瘤生长,对于放、化疗、肿瘤术后、或肿瘤本身造成的机体免疫低下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当归注射液可明显增加辐射损伤小鼠的脾淋巴细胞转化率[20];黄芪注射液可使人鳞癌细胞株的裸鼠移植瘤模型的脾细胞密度和NK细胞活性均明显提高。黄芪注射液可显著提高正常人和肺癌患者外周血的IL2水平,对正常人的IL4、IL6无明显影响,对患者的这两项指标有明显抑制作用[21]。

4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研究进展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中医药配合肿瘤放化疗应用,可以控制化疗后骨髓抑制、解决消化系统反应、防治周围神经毒性、减轻放射性炎症等,提高放化疗完成率,提高临床疗效。沈丽达等[22]采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明显改善症状、增加体重、提高体力状况评分。朱红等[23]对120例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放疗加参附注射液组头晕、乏力缓解率为81.5%,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组的44·8%,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朱霞[24]等对8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采用党参、旋覆花、陈皮、半夏、生姜、大枣、茯苓、代赭石等中药组方防治化疗药物的消化道反应,与化疗同步进行,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2·5%,远远高于西药组45%的总有效率,并且在化疗过程中治疗组未见任何副作用,而对照组出现头晕、坐卧不宁、面红、心悸、出汗不良反应。雷妍玮[25]观察已确诊需内科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260例,在化疗期间同步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发现有辅助升白细胞作用。大量临床资料表明活血化瘀法、益气培本法、养阴扶正法、化痰散结法与放疗配合,能提高放疗效果,配合益气养阴中药能明显减轻放疗毒副反应[26]。

5针灸治疗肿瘤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发现针灸在缓解肿瘤疼痛、治疗胃肠道反应、调整内分泌功能、杀灭癌细胞,缩小肿瘤瘤体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如徐淑英[27]针刺足三里穴治疗胃癌胃痛42例,针刺期间停用一切止痛药物,结果止痛总有效率达88.09%,完全缓解率达22.66%;其中,轻度癌痛完全缓解率达100%,中度癌痛有效率达95%,重度癌痛有效率为60%。刘安[28]应用穴位刺激疗法以减轻化疗毒性反应,治疗组采用微型磁电脉冲治疗仪治疗,对照组采用胃复安加地塞米松和利血生加参芪片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52.5%和47%,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75.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均可达到改善胃肠道功能,抑制恶心呕吐的目的。杨金洪[29]以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为主,观察针灸对放疗、化疗中恶性肿瘤患者皮质醇、雌二醇、雌三醇和睾酮含量的影响,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内分泌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放疗、化疗后进一步加剧了其改变程度,针刺则能纠正放疗、化疗后肿瘤患者内分泌功能的紊乱,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吴耀持[30]选用HMB-3Z,HMB-3T和SKM-I多源毫米波循经传导肿瘤辅助治疗仪,将毫米波导入穴位,胃癌取胃俞、中脘,胰体癌取上脘、梁丘,食道癌取天突、内关,肝癌取肝俞、太冲,肺癌取肺俞、太渊,膀胱癌取膀胱俞、中极;再通过经络的循经传导效应,将毫米波的能量施加到肿瘤上,同时配合其他疗法,共治疗61例癌症患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认为此治疗方法可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杀死癌细胞,缩小肿瘤瘤体。

6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临床效应及有关的实验研究成果,为今后中医药治疗肿瘤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正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相信通过广大肿瘤防治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最终建立起一门科学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新型学科。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911-911.

[2]梁丽,徐暾海,刘海涛.中草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9,15(1):61-61.

[3]徐学民,袁崇均.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新紫杉烷类似物-紫杉次碱的分离及结构测定[J].中草药,1998,29(6):361-361.

[4]金东哲,闵知大,孔令义,等.灯心草科植物中的二萜成分[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5,10(5):208-208.

[5]赵庆,郝小江,陈耀祖,等.滇姜花抗肿瘤活性二萜及其光敏氧化反应的研究[J].植物学报,1999,41(5):528-528.

[6]范晓,严小军,杜冠华,等.国外海洋药物研究前沿与我国的发展战略[J].中国海洋药物,1999,(2):42-42.

[7]李建恒,张杏红.抗肿瘤中药多糖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1998,(4):46-46.

[8]王金童,王秀娟.枸杞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概况[J].天津药学,1999,11(3):14-14.

[9]梁丽,徐暾海,刘海涛.中草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9,15(1):61-61.

[10]谢郁峰,孙琦.冬青属植物成分及活性研究的进展[J].中药材,1997,20(5):260-260.

[11]张义泽,李兴菊,宋丽华·中药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减毒增效作用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1998,17(11):488-489·

[12]朱海洪,姜国盛.中药内外治疗中晚期肝癌38例[J].中医杂志,2002,43:609-611.

[13]齐春会,张永祥,李凤仙,等.六味地黄多糖体外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9,15(4):322

[14]李和根,陈秀华,姚玉龙.金复康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00,31(7):533-535.

[15]黄挺,陈震,刘鲁明,等.参麦注射液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0,17(1):6-7.

[16]李贵新,徐功立,姜夕锋,等.蟾酥注射液抑制淋巴瘤U937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的研究[J].中成药,2002,24(ll):854-856.

[17]尹丽慧,丁志山,高承贤,等.参麦注射液对血管生成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10):761-763.

[18]陈华,杨守峰,杨雪琴,等.生脉注射液对肝癌介入栓塞化疗肝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医急症,2002,11(5):365-366.

[19]周荣耀,徐中伟,倪爱娣,等.夏枯草注射液治疗肺癌胸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1(1):5-6.

[20]刘玉兰,孟庆勇.当归注射液对辐射损伤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2,20(5):334-335.

[21]解庆东,赵慧男.黄芪抗肿瘤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J].医药导报,2003,22(2):109.

[22]沈丽达,张灿珍,任宏轩,等.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J].中国肿瘤,2005,14(10):652—653.

[23]朱红,申良方,涂青松.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6):39-41.

[24]朱霞,马志勇,申淑景.旋复代赭汤加味治疗化疗中消化道反应[J].河南中医,1999,19(3):11.

[25]雷妍玮.中药黄芪注射液在恶性肿瘤化疗中减毒扶正作用[J].医药论坛杂志,2003,24(23):50.

[26]李忠.临床中医肿瘤学[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0.

[27]徐淑英.针刺足三里穴治疗胃癌痛42例临床观察.针刺研究,1994,19(3):131.

[28]刘安.穴位刺激疗法减轻化疗毒性反应的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998,17(6):8.

[29]杨金洪.放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及针刺调节作用.针刺研究,1995,(1):1.

[30]吴耀持.毫米波循经传导穴位辐照治疗肿瘤的作用.上海针灸杂志,1998,1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