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运用

官清珍林月云许珍珍林丽萍苏远珍

(安溪县医院福建泉州362400)

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儿科护理工作中非语言性沟通所起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科就诊的100例患儿,随机平均分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语言沟通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非语言沟通护理,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护理效果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对比,对照组总满意率(满意+较满意)为78%,实验组总满意率为90%,实验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语言沟通应用于儿科可以很大程度提高患儿家长对于临床工作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非语言性沟通;儿科护理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与患者沟通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大部分科室中护理工作人员均可通过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在儿科由于患者语言表达能力差、认知能力不足、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不足等的特殊性【1】,语言沟通不能很好的使得护理工作人员与患儿进行良好的沟通。为更好的解决护理工作人员与患儿的沟通问题,有不少研究提出使用非语言沟通的方式与患儿进行沟通,均获得比较好的效果【2】。我院儿科为进一步观察非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特将100例患儿随机分组,对比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患儿家属对临床护理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就诊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实验组(n=50)。对照组男性患儿27例,女性患儿23例,年龄最小的为2.5岁,最大的为14岁,平均年龄(7.0±2.5)岁,住院时间最短的为6天,最长的为37天,平均住院时间(10±3.5)天。实验组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29例,年龄最小的为2岁,最大的为10岁,平均年龄(5.5±2)岁,住院时间最短的为3天,最长的为21天,平均住院时间(13.5±1.0)天。两组儿科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资料对比无较大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儿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增加手势、面部表情、触摸、眼神等非语言沟通。患儿年龄过小,不能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护理人员应该善用无声语言。护理人员和患儿通过对方的手势可以使需要的表达更加容易,减小和对方的距离感。可以用大拇指来表示对儿科患者的肯定,用鼓掌来表示对患儿的夸奖。学会使用丰富的面部表情,用微笑来表达和蔼可亲的氛围,安抚护理过程中患儿的紧张情绪,增加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及时用触摸来缓解患儿的烦躁情绪,增进护理人员与患儿的相互关系,使患儿恐惧的心理趋于平静。对婴幼儿的触摸会使情绪优化,达到比较快的疾病恢复速度。在护理工作中,应保持温柔、亲切的眼神,使患儿在陌生环境中消除紧张感,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1.3调查

使用由我院护理办制定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在患儿病愈出院时由专人对患儿及家属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经整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TATA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对比,对照组总满意率(满意+较满意)为78%,实验组总满意率为90%,实验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非语言沟通是通过行为举止、面部表情、眼神等动作向对方传递信息,具体包括感情、思想、观点等【3】,而在儿科中患儿语言沟通能力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却可以很好的接受非语言沟通所传达的信息。沟通在很多公共关系性质的工作中都占有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所,护理人员及临床工作人员通过沟通可以了解关于患者的更多的情况,不仅在儿科,对于很多特殊的病人,例如ICU患者、普通病房聋哑患者等【4】,这些患者依从性虽较儿科患者强,但其受到病痛等强应激后理解能力下降、极易紧张,且医护人员使用语言与患者沟通容易使用较多的专业术语,使得患者理解能力进一步下降,因此在这些护理中,非语言沟通也可作为一种必要的护理辅助手段【5】。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100例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其中50例患儿使用非语言沟通,另外50例患儿在护理中不使用非语言沟通,结果显示,在使用非语言沟通护理的50例患儿中,其家长对于临床护理满意程度高于未使用非语言沟通的患儿。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应用非语言沟通护理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很大程度提高患儿及患儿家属对于临床护理的满意程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怡.儿科护理工作中非语言沟通的应用观察[J].心理医生,2016,(31):196-198.

[2]徐莹,王世平,曹晓东.非语言沟通在ICU危重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7,(25):2408-2409.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07.25.024.

[3]苏里,高伟.非语言沟通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17):2628-2629.DOI:10.19381/j.issn.1001-7585.2017.17.069.

[4]李文莉.非语言沟通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运用[J].养生保健指南,2017,(15):248.DOI:10.3969/j.issn.1006-6845.2017.15.240.

[5]坎海英.非语言沟通在临床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z1):157-158.DOI:10.3969/j.issn.1008-6455.2011.z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