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导管的相关感染及护理马静

/ 1

血液透析导管的相关感染及护理马静

马静张慧冯丽娟

(伊犁州中医医院血液透析室;835000)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8-0138-01

血液透析是用于急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替代疗法。每个患者在首次血液透析前需建立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等),在保证充足血流量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每次透析,达到预期效果。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血液透析患者,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但感染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因为血管通路是造成血透患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1危险因素

留置导管对人体来讲是一种异物,如果导管与组织相容性差,其对血管壁的刺激也易引起异物反应而发热。所以应选择柔软的高弹性硅胶导管,不受酸碱药物影响,组织相容性好、对血管壁无刺激的导管。

1.1导管留置时间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导管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

1.2导管留置部位留置部位是影响导管相关感染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临床常用的中心静脉置管多为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不易固定,导管头端容易随头颈部的移动而活动,并对穿刺部位皮肤造成持续刺激。股静脉邻近会阴部,皮肤寄生菌群多,易受排泄物的污染。

1.3局部危险因素如与皮肤完整性及个人卫生差、使用不透气敷料、伤口出汗、鼻腔及皮肤葡萄球菌定植、导管使用出口护理和管理不当等均有关。

1.4全身危险因素如与免疫抑制状态、糖尿病、恶性肿瘤、低蛋白血症和高铁蛋白血症等均有关。

2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

2.1导管出口和(或)隧道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压痛、渗出和结痂,临床诊断明确。

2.2导管内感染可无临床症状或出现菌血症或败血症。败血症的典型表现为:透析过程中出现寒战、发热,血白细胞明显升高、血培养阳性。有些患者透析期间体温正常,只在透析过程中发热,体温可高达40℃,也有些患者在透析间期持续发热,严重者可能导致败血症、低血压、休克甚至死亡。

2.3血标本培养必须在使用抗生素前立即做导管血及外周血培养。诊断标准:导管血和外周血培养同一种细菌,导管血培养的菌落数>100cfu/mL,导管血培养的菌落数是外周血培养的5倍以上。

2.4导管节段培养每导管节段定量培养菌落记数>100cfu或半定量培养菌落记数≥15cfu即可诊断。

3护理

3.1心理护理尊重、关心、同情和爱护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患者的诉说,及时了解患者的苦恼,给予心理疏导和安慰。提高生活质量,消除不良心理,保持乐观情绪。

3.2严格无菌操作留置导管是一种有创的侵入性操作,因此在置管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24小时内应换药1次。为防导管滑脱,置管后告知患者不可用手拉导管。对神志欠清者,可以给予手袋套在手上,或予以约束带约束双手。若导管脱出,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造成出口感染或隧道感染。

3.3加强血液净化中心治理血液净化室每日2次多功能杀菌机空气消毒2小时,治疗室每日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2小时,地面及物体表面每日含氯消毒剂消毒3次,对进入血液净化室的人员严格控制,每月对操作人员的手、血液净化室空气、透析用水等进行病原学检测。

3.4导管使用后护理血液透析结束下机后,用5%碘伏棉球消毒动、静脉管口各2次,先用生理盐水分别将动、静脉管腔内的残留血液冲洗干净,然后注入肝素盐水或肝素抗生素封管,盖上无菌肝素帽,用无菌纱布包裹,胶布固定。

3.5预防并加强对局部感染的护理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感染中金葡菌最常见,由于鼻腔是葡萄球菌定植,所以告知患者戴口罩。住院患者每天病室用紫外线消毒1~2次,院外患者卧室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15~20分钟。季节交换注意保暖,尽量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避免感冒。由于皮肤也是葡萄球菌定植,因此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穿刺处清洁干燥,是预防局部感染的有效方法。同时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也是降低局部感染的有效方法。

3.6饮食护理指导患者了解一些营养方面的知识,包括食物成分、限制水、钠、钾、磷摄入的意义,进生物效价高的蛋白质,如牛奶、鸡蛋、瘦肉、鱼等。每周2次血液透析,蛋白摄入量为1.0~1.2g/(kg?d);每周3次血液透析者,蛋白摄入量为1.2~1.5g/(kg?d);同时适量补充维生素。严格限制水分的摄入,少吃豆制品及含钾高的食物如橘子、香蕉、蘑菇、西红柿,以免发生高血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