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点按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3

针刺配合点按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洪建楠

(厦门市翔安区马巷卫生院中医骨伤科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目的研究针刺配合点按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12月期间就诊的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100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的针灸治疗,研究组采用针灸配合点按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分析,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针刺配合点按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疗效,使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改善,全面优化临床治疗质量,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针刺;点按;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具体指的就是受颈椎退行性变影响所形成的骨质增生,加之颈椎失稳、颈部肌肉痉挛等因素刺激或压迫椎动脉的颅外段,导致椎动脉出现痉挛症状并发生折曲性变化,导致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充足。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脑手机在工作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为此本研究探讨了针刺配合点按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将2017年1月-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当做重点研究对象,展开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①发作性的颈性眩晕、恶心呕吐,常因体位改变、头部过度旋转屈曲诱发或加剧;②X线检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变直或者反弓),颈椎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或韧带钙化等退行性改变;③旋颈试验阳性;④TCD(经颅多普勒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⑤排除脑源性、眼源性、耳源性眩晕,排除血液病、脑血管病、颅内肿瘤等。

1.2排除标准:①由脑源性、低血压亦或是眼源性等因素所引起的眩晕症状;②并发心肝肾功能损害与脑出血疾病;③不同意此次试验研究;④治疗前2周未进行针灸、推拿等治疗,未服任何药物。

1.3一般资料:根据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及排除标准,于2017年1月-12月期间,我院共收治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72岁,在所有患者中,病程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10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单纯的针灸治疗,研究组50例,给予针灸配合点按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基础资料可知,组间差异不明显,组间对比呈现为p>0.05。

1.4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的针灸治疗,针刺取风池、天柱、C3~C6夹脊穴、大椎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0.35mm×40mm华佗牌针灸针刺入各穴:针刺风池穴,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针刺天柱穴,直刺0.5-0.8寸;针刺大椎穴,向上斜刺0.5-1.0寸,针刺C3一C6夹脊穴,直刺0.3-0.5寸;运用捻转平补平泻的手法进针,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2次/周,10次为1疗程。

研究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再配合点按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治疗。枕下三角具体指的就是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以及头下斜肌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头后大直肌起于第二颈椎棘突,向上外止于枕骨;头上斜肌起于第一颈椎横突,止于枕骨外侧部,头下斜肌起于第二颈椎棘突,向外斜行止于第一颈椎横突。故选定点按部位:头后大直肌及头下斜肌起点即C-2棘突;头上斜肌起点及头下斜肌止点即C-1横突;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止点处即枕骨下项线接续处。患者取坐位,医生位于患者背后,对患者的枕下三角区进行轻揉轻捏,从中心位置向外周进行,时间控制在1-3分钟,以保证患者的颈部处于放松状态,并轮流对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进行点按处理,手法由轻到重,使患者感到酸麻胀痛为度,时间持续约15分钟。

1.5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临床治疗疗效主要包括治愈、显效、好转、无效四部分。治愈:原有症状、体征消失,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原有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好转:原有症状减轻,体征有所改善,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无效:原有症状、体征无改善。总有效率是治愈率、显效率与好转率的总和。

1.6统计学分析:本文研究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所有数据均行SPSS17.0软件处理,两组患者计量资料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两组患者计数资料对比用率(%)的形式进行描述,行X2检验,将p<0.05作为数值判定标准,对存在的统计学意义进行证明。

2.结果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可以发现,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临床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且临床发病几率也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结合具体研究结果分析可知,椎动脉从枢椎横突孔位置至入枕骨大孔部位的生理弯曲控制在6-7个之间。对于颅内椎动脉远侧端来讲,具体的管径大致在3-4毫米之间。基底动脉脑桥支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前庭神经核予以支配,其管径一般为0.1-0.5毫米。而内听动脉主要是支配迷路,从小脑的下前动脉分出,平均的管径都是0.2毫米。如果上颈段位移幅度较大,则会对椎动脉造成扭曲亦或是出现拉张情况,严重影响椎动脉的血供效果。在分布椎动脉壁方面,交感神经纤维数量诸多,一旦刺激异常则会诱发椎动脉发生痉挛,同样对椎动脉供血产生影响。此段循行中前方包括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后方包括了头后头半棘肌与大直肌,此部位椎动脉会在转动头部的情况下受到牵拉而变得狭窄,亦或是在周围肌发生痉挛的情况下受到压迫而变得狭窄,对头部血供情况带来不利影响。而枕下三角区具体指的就是在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头上斜肌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在这种情况下,枕下三角区域发生病变的几率就会显著提高,导致椎动脉受压而发生痉挛症状,或者是在刺激的基础上出现痉挛,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1.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眩晕”范畴,其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肝、脾、肾三脏。针刺具有舒筋通络、调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痉挛程度,使得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不断下降,血管痉挛情况显著缓解,缺血症状得到改善,达到治疗眩晕头痛的目的[2]。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刺能够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减轻对血管的压迫和对神经根的刺激,降低交感神经兴奋程度,使患者椎动脉的痉挛程度得到缓解,同时血流速度明显提高,使得脑部缺血缺氧有所改善[3]。风池穴下分布有枕神经和枕动脉分支,深层有椎动脉,针刺风池的治疗方法能够调节患者的椎动脉和神经丛,使得椎-基底动脉痉挛有所缓解,脑部血供状况也有所改变[4]。针刺天柱穴可活血化瘀,调畅督脉、膀胱经之气,使气血上达头部起到祛邪扶正的目的。针刺颈夹脊穴可调整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颈部的微循环状况,从而改善组织缺皿、缺氧。从解剖学分析,由于颈椎病变导致颈夹脊穴相应的椎骨下方的脊神经丛及其伴行的血管组织受到压迫,从而产生眩晕症状,针刺夹脊穴可减轻或解除神经血管的刺激或者压迫状态,增加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5]。大椎穴指的就是阳经和督脉的交汇穴位,在热病与五劳虚损方面的治疗疗效显著,使正气不断增强,而且阳经气血的调节效果可观[6]。对大椎穴进行针灸治疗,可以使白细胞的数量不断提高,免疫能力明显增强,加快新陈代谢的速度,使阴阳调和,行气通畅[7]。

2.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将动脉全程各部走行形态的差异作为主要参考,可以合理划分椎动脉,即5段。其中,前4段主要是颅外段,而剩余1段则是颅内段。V3段(寰椎段),从枢椎外段弯曲向上,再垂直上行至寰椎横突孔。椎动脉V3段位于枕下三角区域范围内,此区域发生病变,就会增加椎动脉受压几率,而且受刺激所产生的痉挛症状也会更加常见,导致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效果不理想。长期伏案劳累致椎枕肌慢性劳损,或者颈椎退行性病变引起颈部肌力的不平衡,导致枕下三角区肌群紧张、痉挛,压迫三角区血管,造成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生颈性眩晕,对枕大神经、枕小神经以及第3枕神经造成严重压迫亦或是刺激,进而出现枕项与头部疼痛的临床表现。对枕下三角区域进行点按,具有缓解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等椎枕肌痉挛程度的功效,以免椎枕肌压迫椎动脉,使得局部肌肉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提高修复慢性劳损肌肉的疗效,从而缓解症状[8]。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采用针灸配合点按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治疗,临床治疗疗效比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由此可见,在针刺与点按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满意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推广可行性。

综上所述,以上两法联合治疗能快速缓解临床症状,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6.

[2]贾红玲,单秋华,张永臣.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和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5):395.

[3]黄聪阳,苏稼夫,周文强.针刺颈夹脊穴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液动力紊乱的即刻与近效应[J].中国针灸,2002,22(5):326.

[4]郭之平.针刺风池穴治疗颈性眩晕116例.河南中医.2001.21(5):18

[5]钱伟华.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颈椎病40例.上海针灸杂志,2002,21(4):22

[6]石学敏.针灸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

[7]艾民,陈德钦,韩延超,等.针灸大椎穴治疗白细胞减少43例[1].针灸临床杂志,2002,17(4):46.

[8]罗才贵.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