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屋顶装饰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8
/ 2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装饰文化

杨新寿

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主要起到结构功能以及装饰功能的作用,而屋顶的装饰与功能、周围环境以及建筑等级密不可分,应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更好的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屋顶装饰文化。

关键词:古代建筑;屋顶;装饰文化

引言: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技术手法独特以及艺术风格丰富,同时蕴含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丰富多样的建筑装饰,能够反映出深远的文化意义,而且还体现了地域性以及民族性,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中独树一帜。而作为整个建筑标志的屋顶,对建筑整体美观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中国古代建筑屋顶装饰比可少,装饰内容各种各样,使得古代建筑也更加的宏伟壮观。

1屋顶的产生、结构与装饰功能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是建筑建筑文化是中一个特殊的体系,其主要表现在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与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古埃及使用的材料不同,中国古代建筑采用的木结构,而最关键承重部分也是木质。虽然也有拱桥、砖石墓以及无梁殿等其他结构建筑,但是木质结构的建筑最为常见,与人们生活具有密切关系。木结构建筑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我国各个地域都有广泛的分布。除此之外,对越南、韩国、朝鲜以及日本等周边国家,中国建筑都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木材具有易燃、易腐等特点,因此对于木结构建筑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做好防火防潮。我国古代人们为了防火发明了封火山墙,为了防水,发明了许多的建筑部件,而有坡度的屋顶主要就是为了防水。中国古代建筑中木结构建筑屋顶形式主要有单坡、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攒尖顶、囤顶、平顶8种形式,只有平顶形式没有坡度。

2中国古代建筑屋顶装饰文化探讨

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分析观察建筑设施,最为吸引他人的位置就是屋顶,所以屋顶装饰会直接决定建筑设施构建的品质,本文主要就屋面、屋脊以及屋檐这三模块进行分析。

2.1屋面的装饰分析

我国古代屋顶都是各异曲线形面构成,通常其会使用椽、望板等材料去铺设屋顶。一般情况下,建筑设施会大致分成前屋面,以及后屋面。但是庑殿建筑和歇山建筑会分成四个屋面,也就是前、后、左、右。在山东省的大雄宝殿,其就是重檐歇山式仿宋建筑设施,该建筑设施实际占地面积约为2560m3,其主要是用来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该建筑设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和齐鲁文化相伴共生,是山东著名的建筑群落,其建筑设施凸显出了较强的庄重性,且建筑设施的单体十分的古朴,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山东省极具标志性的建筑设施。其屋面上的瓦会起到遮风挡雨的效用,同时还会提升其实际展现出的艺术效果。屋面实际占据的屋顶面积数值极大,所以屋面的装饰风格十分的重要,其会直接影响到总体建筑设施的构建品质。

首先是茅草覆盖屋面,我国古代建筑设施经历过“茅茨土阶”的时期,使用茅草去铺盖建筑设施的屋面,其经历的时间会比较长。在封建时期中,茅草覆盖屋面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简陋式建筑设施的屋顶形式,该种设计形式并没有进行较为刻意化的装饰,但是其却可以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古代文人比较喜欢该类型的屋面形式,并对其屋面形式进行了文字的叙述,其屋面可以和周围的环境较好的融合在一起,其所构建出的中国古典建筑设施现象十分的独特化。其次是布瓦屋面,布瓦屋面起源于我国的西周时期,该类型的屋面进一步的强化了屋面的遮风挡雨的效用,这主要是因为其瓦件是由泥土烘焙烧制而成,所以,我国古代的匠师会不断的拓展艺术创造空间,使得瓦件的形式变得更具多元化的特性。在我国传统建筑设施当中,瓦件可以大致分成板瓦和筒瓦这两类形式,板瓦的等级会明显的小于筒瓦的等级。通常状况下,老百姓的民居建筑设施都会使用板瓦,先进行一垄一垄的排列,让凹面朝上,之后在这两个垄之间的缝隙重新进行排列,控制好板瓦的方向,让其凸面朝上。若其建筑设施为筒瓦构件,那么其就需要先排列板瓦,之后在以一垄一垄的形式,把筒瓦扣在其空隙的位置处。在我国明清时代之后,布瓦屋面的使用频率会比较高,尤其是在江南地区,其会使用黑色的布瓦进行铺设,与江南地区的白色墙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淡雅的艺术感;而在我国北方,采用较为厚重布瓦,使其与高大的乔木相互掩映,使得北方城市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2.2屋脊的装饰

建筑上两块屋面的交线,可以称之为屋脊,这一部位需要加强防水,而且也非常容易吸引人的目光,因此使得屋脊的装饰更富有特征。屋脊的装饰主要分为两种,大式与小式。在城市以及农村可以常见小式建筑屋脊,而且有许多的不同种类的小式建筑屋脊,其中清水脊是华北地区常见的一种样式。它是将板瓦立方在脊檩上,之后进行铺设,使其形成透空的四边菱子,最后再采用几片瓦将屋脊两端垫高,这种装饰将其称之为“蝎子尾”,能够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使人有一种稳定感。与小式装修相比,大式比较复杂,小式建筑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可装饰,大式建筑有各具特色的九条屋脊可装饰,其中正脊的装饰最引人注目,正脊为了防水,需要加高和加固。正脊和垂脊的交汇点是正脊的两端部分,可以将一条龙尾形象的装饰瓦件挂在此处,以往这个龙尾形象叫做鸱尾,经过演化,形成了一条螭龙咬着正脊的形象,名字也发生改变,将其称作为螭吻。在正脊两端安装螭吻,具有镇宅保安以及防火防雷的寓意。但是实际上,螭吻不能防火防雷,而雷电对中国古代建筑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对于木质结构,非常容易火灾。例如明代初建的紫禁城太和殿,到今日为止,经历了四毁四建,主要原因都是火灾,而由于雷电引起的火灾有两次。因此为了防止火灾发生,在螭吻安装了避雷针,以此避免雷电引起的火灾。另外大式建筑为了防止垂脊上的瓦下滑,采用垂兽将其安装在垂脊下端部。歇山建筑垂脊上的四角向外伸出四根戗脊,为固定瓦件,也需要采取相应的装置,并将其安装在四根戗脊。为了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古代匠师还美化了这一装置,将其设置成琉璃雕塑,也就是仙人走兽。对于仙人走兽的设置,外端第一个是仙人,后面排列着走兽,大概在2~8个,可以根据建筑等级,适当的增减坐兽,紫禁城太和殿的坐兽达到十个,也是最多的。

2.3屋檐的装饰

屋檐与人们的视线最近,通常用瓦当进行装饰,在结构上,瓦当也可以称作为“瓦挡”,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屋瓦下滑,经过考古挖掘,可以发现古代建筑对瓦当的使用数量较多。瓦当装饰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包括许多艺术形式,既有书法,还有神兽。明清时期,对瓦当的使用更加的灵活多样,不仅具有吉祥纹饰,同时还有民间故事以及戏剧等内容,但是官式建筑使用瓦当,缺乏灵活性。

结语: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屋顶装饰文化丰富多样,在使用上以及美观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建筑屋顶中装饰仙人走兽、瓦当以及脊兽等,使得建筑屋顶更加爱的美观,同时还充分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建筑对装饰的应用,不仅达到了功能要求,同时还达到了人们的审美要求,使二者有效结合,对中国古代建筑屋顶装饰文化的发展具有有效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现代建筑屋顶装饰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以此实现我国建筑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论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及其文化的含义[J].高路.住宅与房地产.2016(33)

[2]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内涵[J].唐晓雯.艺术评鉴.2016(10)

[3]中国古代建筑图案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应用[J].闫长浩.中国标准化.2016(13)

[4]一本有学术价值的小书——读《中国古代建筑概说》[J].楼庆西.中国图书评论.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