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在首发抑郁症患者临床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在首发抑郁症患者临床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刘咏

(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六安237000)

【摘要】目的:对于首发抑郁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改善心理状况和完善应对方式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六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治疗的40例新入院的首发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在常规心理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认知治疗技术进行护理。在入院初及治疗8周时,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对其进行评定,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8周时,患者的NOSIE总分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干预8周时,积极因素中的社会兴趣因子和个人整洁因子评分均高于入院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极因素中的激惹、抑郁因子、精神病表现评分均低于入院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发抑郁症的心理护理中结合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可增强心理护理的作用,协同达到心理护理预期的目标,值得推广。

【关键词】认知治疗技术;首发抑郁症;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4-0250-02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认知行为治疗就被用于治疗抑郁症,通过几十年的实践与发展,它已经在概念化技巧的敏锐性、治疗技能种类的多样性方面有了丰富的发展,但其核心,如强调认知过程在决定情绪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改变[1]。该治疗通过纠正患者的认知歪曲、提高患者的认知执行能力,逐步提高患者的领悟能力,最终有利于缓解和消除症状,改善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的状况[2-7],我们将这一心理治疗技术引人常规心理护理中,并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对患者进行测评,旨在探讨心理护理结合运用认知治疗技术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心理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六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治疗的40例新入院的首发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具备有效沟通能力;(2)合作度较好。排除标准:排除脑器质性和其他严重躯体疾病。40例患者中,男15例、女25例;本科2例、大专5例、高中15例、初中12例、初中以下6例;年龄25~75岁,平均(39.58±9.90)岁;病程2周~6月,平均(3.41±2.89)月。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根据认知行为治疗护理[8]干预实施8周。针对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常规给予解释、澄清、安慰等心理护理。认知行为治疗由课题组获得心理治疗资质的临床医师和护师根据课题设计的治疗规范和程序内容进行。在课题实施前进行4次集中培训,小组讨论,1次/周,对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对解决和应对方法进行统一。对实施过程中不合作病例,持续常规心理护理及临床治疗,取得合作后再进行,保证每一位患者接受完整的认知行为治疗过程。患者人院后,认知行为治疗分3阶段进行。(1)第1阶段(治疗初期,第1~2周)实施内容:环境认知与适应;认知评估与错误认知识别;根据患者的发病特征和心理困扰,运用沟通技巧,纠正歪曲的个人判断,解除心理症结。3次/周,30min/次。(2)第2阶段(治疗中期,第3~5周)实施内容:采用提问、引导患者想象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发掘和识别其自动化思想、认知性错误、潜在的功能性假设、复杂的负性思维模式,找出其中不切实际的非理性成分,通过记录、澄清、阐述、去注意和真实性检验等方法纠正认知偏差,启发或诱导其认识异常行为、思维与社会正常范畴的差别。2次/周,30min/次。(3)第3阶段(治疗后期,第6~8周)实施内容:与患者一起设计对错误认知的检验和诘难,将识别到的自动想法当作是一种假设,设计方法调查和检验这种假设,让患者认识到其错误认知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重建正确的认知模式替代其不正确的认知,并让患者在实践中检验。2次/周,30min/次。

1.2.2评定方法入院时及干预8周后,护士采用NOSIE量表[9]对患者进行评价。该量表共30项内容,包括总积极因素分(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总消极因素分(精神病表现、迟缓、抑郁、激惹)。按照具体现象或症状的出现频度,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病情总分有2种情况:抑郁分数不为0,总分为128+总积极因素分-总消极因素分;抑郁分为0,总分为96+总积极因素分-总消极因素分;。积极因子分、总分越高越好,消极因子分越低越好。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F检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后8周时,患者的NOSIE总分高于人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且干预8周时,积极因素中的社会兴趣因子和个人整洁因子评分均高于人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消极因素中的激惹、抑郁、精神病表现因子评分均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讨论

首发抑郁症患者人院时受抑郁情绪的影响,在入院初,一般就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本研究显示,从患者刚人院至整个治疗过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由浅人深地辅以认知行为心理护理,可使患者内心一些积极的因素增强、消极的因素减弱。由研究结果看出,患者在个人整洁、情绪改变、精神病表现等方面评分较人院前有明显改善,说明将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引入到常规心理护理中,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使患者能以良好的状态对待住院,配合治疗,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能力,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我们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突破已经约定成熟的心理护理模式,将认知行为治疗技术融入心理护理,有其独到之处。首先在内容上,使心理护理的内涵得到充实和提升;其次在方法上,由单一的双向沟通改为多种形式的互动,使心理护理过程变得生动、活跃;再次在时间上,常规的心理护理干预是体现在患者出现心理问题之后,而认知行为治疗干预是主动的、是体现在患者出现心理问题之前,这就避免了患者因心理问题导致疾病复发的危险性,可减少诸多诱发因素。由表1可见,干预8周时,患者NOSIE总分均高于人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提示认知行为治疗融入常规的心理护理中,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总体病情的严重程度,能促进疾病的痊愈。从临床观察中不难发现,心理问题往往是精神病患者发病的首发因素,甚至贯穿于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因此,人们越来越深地意识到开展心理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尽管心理护理由来已久,且已普及各个护理学科,但心理护理干预却并未能收到理想效果。探究其原因发现,现有的心理护理在内容、方法和时间上存在缺陷,因此,我们将认知行为治疗技术渗透到精神科临床心理护理中,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在心理护理中同步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结果发现,干预8周时,患者积极因素中社会兴趣及个人整洁的因子评分明显提高,提示该方法有利于促进患者的个体自我管理能力,并提高其社会兴趣度;干预8周后,患者消极因素中激惹、抑郁、精神病表现因子评分明显减低,提示该措施有利于抑郁症状的控制。此外,本研究所采用的NOSIE量表,现已被普遍应用于评价临床精神病患者病情的演变。王萍等[10]认为,NOSIE的连续性观察和评估状况良好,评估质量高,评分一致性良好,对临床护理工作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将其引入,用于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价,结果显示,该量表较稳定,能准确评价患者住院阶段的病情变化特点。由此我们认为,可以将此量表作为心理护理效果评价的观察指标和方法之一。

4小结

认知心理治疗作为首发抑郁症的辅助性治疗,不能完全取代药物治疗,但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干预能增强常规心理护理的效果,帮助患者改善认知、恢复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其质量决定着整体护理的质量以及患者疾病的恢复[11]。因此,护士学习并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应用是提高护理质量、实施整体护理的关键在护理实践中,应用CBT的理论和技术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促进健康行为以及解决其他健康相关问题的作用已被广泛证实。然而,认知理论的学习、适当技术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具体干预时间及频率等问题仍需要护理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实践、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沙东想,孙玉军,徐建龙,等.认知治疗联合帕罗西汀对首发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沉思的干预[J].四川精神卫生,2016,29(4):315-317.

[2]周焓,张军,范湘鸿.认知行为治疗在心理护理实践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11):94-96.

[3]程索华,孙燕萍.认知行为疗法对社区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青岛医药卫生,2015,47(1):55-56.

[4]刘英乔,郭彩利,李立新,等.认知行为干预对产妇产后抑郁影响的临床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12):899-900.

[5]高颖,陶筱琴,武静,等.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J].心理护理,2016,31(23):6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