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护理中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有哪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1

重症护理中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有哪些

黄培熙

黄培熙

(眉山市彭山区人民医院;四川眉山620860)

重症患者病情危重,多长期卧床,或为昏迷状态,极易发生感染事件,而感染是重要诱导临床患者死亡的因素,故如何防范是相关部门研究的重点。对引发重症护理中感染事件的原因展开分析,并制定针对性预防方案,可有效规避此类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临床安全。

1重症护理中引发感染的原因有哪些?

1.1患者自身因素

在重症监护工作中,患者身体素质如何,直接关乎着感染发生状况。患者日常生活状况、营养状况、家族史、用药史、烟酒史等,均为可诱导感染的因素。一般情况下,婴幼儿和老年人群有更高的感染概率,与上述群体机体抵抗力相对偏低,对感染侵袭防御力度薄弱相关。此外,婴幼儿和老年人采取手术治疗后,需较长的康复时间,在此过程中也极易发生感染。

1.2消毒和隔离工作欠规范

消毒和隔离工作欠缺规范性,是重要诱导重症感染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常表现为术前未严格对创口消毒,未合理、科学对医疗器械灭菌、医务人员未按卫生标准对相关医护操作执行,或病房通风不佳等。

1.3侵入性操作不当

有研究示,侵入性操作及导管等留置时间与感染发生率存在正相关性。医务人员开展侵入性操作时,易将外部环境中分布的细菌带至患者体内,或引发体内某处细菌移位,进而引发感染事件。特别是气管切开后行人工气道建立的患者,因呼吸道保护屏障被程度不等破坏,进而易诱导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增高了重症护理感染率。此外,有报道指出,在针对重症患者开展监护期间,因侵入性操作有较高的引发感染事件率,其中最常见的为单纯气管插管、呼吸机及尿管留置、动静脉插管等,除留置导管和动静脉插管外,其它侵入性感染在操作15d内,所发生的感染与留置时间有较大关联。另外,病情对留置的时间具决定作用,故留置时间越长,病情越重者,越易发生感染事件。

1.4抗菌药物未合理使用

因重症患者多病情危重,需采取抗菌药物展开治疗。但现阶段,抗菌药物滥用情况较为严重,部分医院在首次为患者给药时,即取第三代头孢抗菌药物应用,效果不理想时,才检测病原菌,易诱导耐药菌珠产生,增加后期抗菌治疗难度。

2预防重症护理中感染的方法有哪些?

2.1加强病房管理

积极开展针对重症监护时的病房管理工作,是对感染进行预防的重点。患者入重症病房后,需依据工作量和病房资源,对人力、物力合理分配。可依据患者病情状况,开展分级管理,将需长期留置管道的操作或需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或高危患者于隔离病房或层流洁净病房安置,且依据相应清洁标准,开展定期消毒和清洁工作,促使与相应控制标准符合。此外,还需加大重症监护室感染防范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内部开支标准,与报销制度结合应用,进而对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予以规范,确保患者得到有安全、合理,有效的治疗。

2.2提升病房安全管理质量

在针对重症患者开展护理过程中,使病房保持洁净,并开展相应消毒工作,是较基础的安全管理。故护理人员需对医院制定的清洁制度、消毒制度严格遵守。对于易引起感染的高危区域,如空调风管、送风口,需定期消毒,以防外部环境污染引发的交叉感染问题。另外,还需对无菌操作标准严格执行。在医院感染中,手为主要感染媒介。故医护人员需对洗手标准严格执行,以有效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可采用WHO制定的六步洗手标准,在与患者接触前后,均依据此标准洗手,并用消毒液进行擦手处理。在为患者展开深静脉置管、吸痰、导尿等操作时,均需严格执行无菌原则标准。特别是吸痰操作时,需应用一次性吸痰管,戴无菌手套实施。

2.3加强呼吸道管理

每日对呼吸机湿化瓶更换,并做消毒处理。呼吸机管道、氧气装置、雾化吸入装置等设备需一患一用,并有效清洁消毒。另外,吸氧管需为一次性,且定期更换。若呼吸机管道使用时间>24h,需间隔24h进行一次更换或消毒,因呼吸机湿化器和接头可拆卸,故消毒时,应分开拆开实施。为避免昏迷患者误吸和恶心呕吐,需对咽部做好保护工作,彻底吸净痰液。

2.4侵入性导管使用次数时间控制

尽量避免为重症患者插入导尿管、深静脉导管、胃管,若必须插入,需作消毒处理,进行无菌操作。另外,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将留置导管尽早拔除,减少插管次数和时间,以降低感染事件率。部分患者在开展治疗时,需将气管切开或行气管插管,在吸痰时,需应有一次性吸痰的方式,并将吸痰间隔尽量延长,进而防范呼吸道黏膜受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引流袋也应选择一次性和封闭式,每日加强对尿道口、会阴部消毒,再依据患者病情,将导尿管尽早拔除。各项动作实施时,需尽量轻柔,以防对黏膜构成损伤。

3小结

针对重症患者展开护理时,有较高感染几率,医护人员需对引发感染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不断对自身操作技能规范。同时,医院需加强重症病房的资金投入和安全管理力度,对人力、物力资源合理应用,提高监管力度,以全面降低感染事件发生风险,保障患者临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