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护理对拔牙患者牙科恐惧症的干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5
/ 2

全程护理对拔牙患者牙科恐惧症的干预效果研究

张莉马佳

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目的:针对拔牙患者拥有的牙科恐惧症采取全程护理手段具有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由于不同原因需要进行拔牙治疗并同时拥有恐惧症的患者140例成为本次实验的目标,随机将14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n=70)和实验组(n=70),两组患者均利用牙科恐惧统计表SDAI测定恐惧程度。对照组的护理方式采用日常护理方式,实验组的护理方式采取全程护理方式,将两组患者护理后通过牙科恐惧统计量表SDAI的评分值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采取的全程护理方式降低了患者的恐惧心理,实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护理方式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恐惧情绪,使患者的依从性加大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因此,护理工作中可以普遍使用全程护理干预手段。

关键词:拔牙;牙科恐惧症;全程护理;效果研究

牙科恐惧症是牙科患者经常伴随的情绪,临床表现中患者经常性出现紧张情绪、烦躁情绪、焦虑情绪等,这些临床表现称之为牙科恐惧症又称牙科畏惧症。牙科患者拥有的恐惧症程度具有差异化,会在事物敏感性加大的情况下,使患者的耐受力不断降低。患者在此种症状下,产生抗拒心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身心健康。通过在护理中加入全程护理方式,实践证明此护理方式能够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依从性加大,能够配合医生治疗,使治疗效果得到保证。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采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20例患者,120例患者均通过医务人员的筛选具有牙科恐惧症,并拥有不同的拔牙因素。12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9-62岁,平均年龄为(40.5±21.5)岁。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此次试验并填写了牙科恐惧量表SDAI。

1.2研究分组

将选取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为60例,年龄在19-61岁,平均年龄为(40±21)岁。实验组患者为60例,年龄在20-62岁,平均年龄为(41±21)岁。

1.3方法

1.3.1调查工具

对患者拥有的牙科恐惧症的程度进行测定,采取的工具为中文版牙科恐惧统计量表SDAI调查问卷。此问卷是通过对患者进行36个项目的调查,每一项目的分制为5分,通过累加得出总分数。如果分值越高,那么患者拥有的恐惧程度越显著。此调查问卷的准确性较高,已通过实践证明。

1.3.2评分方法

医护人员通过对患者填写的SDAI问卷得到患者拥有的牙科恐惧证程度,对两组患者在疼痛的程度、环境的恐惧、治疗接受程度、医患与护患沟通、忧虑拔牙意外和预后不良等方面进行评分。

1.4护理措施

1.4.1候诊区护理

实验组患者在候诊区的护理内容有:医护人员采取通欲并婉转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将拔牙的过程以及需要患者配合的要求讲解给患者,并将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适情况让患者做好准备。如果患者存在疑虑,医护人员需要耐心和仔细的回答。另外,医护人员需要将主治医师的资历向患者进行介绍,并将治愈的例子讲解给患者,使患者对主治医师的信任度加大。医护人员需要将口腔保健知识传授给患者,告知患者在生活中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牙齿。通过医患之间的和谐交流,使患者的紧张情绪逐渐下降,安心等待就诊。

对照组患者候诊区的护理内容有:医护人员将患者指引一以候诊室等待,将拔牙须知给予患者自行阅读,医护人员无须进行介绍。

1.4.2就诊区护理

实验组患者在就诊区的护理内容如下:医护人员需要陪患者至独立诊室,诊室的环境需要达到宽敞、干净、明亮、整洁的要求,并且在牙椅上要设置一次性的诊疗巾。医护人员需要搀扶患者在牙椅上躺倒,将治疗围巾带在患者的身上,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

对照组患者在就诊区的护理:医护人员将患者引导至隔断式的诊疗室,再引领至牙椅前,让患者在牙椅上躺好,将围巾递给患者自行处理,医护人员与医生交流后离开,并未与患者产生过多的接触。

1.4.3拔牙过程中的护理

1.4.3.1麻醉护理

实验组患者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进行麻醉,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将打入麻药时产生的疼痛可以耐受的结论告知患者,使患者拥有心理准备。医护人员要鼓励患者在麻醉时要进行配合,能够使麻醉效果达到最佳。在利用橡皮障和吸唾器与患者进行接触时,医护人员需要动作轻柔并与患者进行沟通,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从而控制患者拥有的紧张情绪。

对照组患者自行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麻醉过程,并不加设对患者的观察和交流。

1.4.3.2拔牙过程中的护理

医护人员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四手操作的拔牙方式,医护人员与医生坐向采取对角线的模式,共同坐在患者的身边。医生进行拔牙时,医护人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张口并深呼吸,将拥有的疼痛感告知患者使其做好心理准备。在拔牙操作时,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利用患者有兴趣的话题使患者的注意力进行分解。医护人员在拔牙时需要轻拍患者的肩部或者是采取握手的方式,让患者拥有依靠感,降低紧张心理。医护人员需要时时注意患者的情绪反应,根据患者实际的情绪情况采取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对对照组患者采取负责器械的传递和敷料的工作,不与患者产生交流。

1.4.4术后护理

医护人员对实验组患者进行鼓励与表扬,并搀扶患者回到休息区,需要将术后的注意事项进行详细告知,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回答。发放牙科恐惧症SDAI问卷协助患者进行填写。

对照组患者自行来到休息区,医护人员将书面注意事项发至患者手中,并叮嘱如果发生严重痛感以及出血的情况需要及时就诊,并发放SDAI问卷指导患者填写。

2结果

2.1评价方法

将两次填写的SDAI问卷调查表进行整理和分析,再对于结果进行比较。

2.2统计学分析

本次试验将SPSS20.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利用x2检验对资料进行计数,数值在P<0.05内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3SDAI评价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疼痛的程度、环境的恐惧、治疗接受程度、医患与护患沟通、忧虑拔牙意外和预后不良方面的得分与实验前的得分相比达到了显著降低的效果。对照组患者实验前后的评分比较,也实现了降低,但是并不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效果良好,两组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异(P<0.05)。

3讨论

牙科恐惧证是患者在治疗前普遍存在的情绪症状,分析其原因大多与疼痛感、治疗效果等方面有较大的关联。传统护理过程中,只是采取了书面以及口头叮嘱患者注意事项的护理方式,并未将患者拥有的恐惧心理进行注重,使患者无法达到治疗依从性,由于未进行配合治疗,使治疗效果受到了影响,从而使患者的不良情绪不断扩大以及医患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全程护理方式的产生,是通过对治疗效果的研究发现患者的情绪对治疗效果有较大的影响。积极配合治疗的心态能够将治疗手段的治疗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降低患者的痛苦并提升了医患关系,一举双得。在全程护理过程中,加入了四手操作的护理模式,通过医生在拔牙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鼓励并和患者有效的沟通,使患者的恐惧情绪不断下降,再通过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的方式,使患者的痛苦得到减轻,最终促进了患者拥有正常的心态,使治疗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全程护理模式加入具有牙科恐惧症的患者护理中,使患者拥有的恐惧心理不断降低。全程护理模式需要医护人员从就诊初期、治疗中、术后进行全程的陪同与有效的沟通和护理,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逐渐提升依从性,能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从而发挥出治疗手段的效果,降低患者对牙科治疗的恐惧感。

参考文献:

[1]马媛媛,秦青,侯锐,等.Stouthard牙科恐惧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评价[J].口腔医学,2013,(10):657-660.

[2]张博文,李蓝,李中杰,等.成年患者牙科焦虑临床原因分析[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3,(11):72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