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摔婴事件引发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女童摔婴事件引发的探讨

范华敏

(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光华幼儿园,226500)

一、事件的起因

人民网北京12月5日据媒体报道,11月25日,重庆市长寿区吴女士带着一岁半的孙子原原从7楼家里下去玩耍。在下到一楼时,吴女士搬着童车走出电梯,原原被关在了电梯里面。5分钟之后,原原浑身是血地躺在居民楼下。小区电梯内的监控录像显示,一名十一二岁的小女孩摔打原原,最后将他扔出电梯。

二、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

(一)家庭因素,父母影响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女童的父亲也承认,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打骂过孩子,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比较忽视。所以这个孩子的个性形成和社会化交往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和她的家庭教育环境相关的。她会把她所受到的种种通过某种方式发泄出去,也就是说她得找到一个发泄口或者说是发泄途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很多年形成的不健康心理,积累的对社会的仇视。这也是一种可能性。

(二)学校环境影响

在学校常会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有的教师也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孩子一出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恐吓,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同时又嫉妒同伴,于是,常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推倒同伴刚搭好的积木,或踩坏同伴的手工作品等。

(三)社会环境影响

那位平静地暴打男孩的10岁女童是不是也从动画或者电视画面中耳濡目染了这些?一起又一起的虐童事件频频在眼前发生,那些被粗暴对待过的孩童,在心里是不是也会埋下暴力的种子,在适当的时候就破土发芽呢?社会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责任链条的一部分。有的影视片,打来打去的很多,孩子觉得好玩,无形中就学习一些不好的榜样,还有现在孩子非常喜欢看像《神龙斗士》、《奥特曼.怪兽大战》带打斗的动这样一来免不了会乘机攻击他人,再有就是当孩子自己犯错时,父母有时会为一画片。经常看,也就模仿起来,常常在幼儿园与同伴学着动画片中人物打打闹闹,时出气打他,使孩子感到父母教育自己不要打人,可他们自己却打人。在幼儿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打人,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留意,别的孩子也会跟着打斗起来。事实上,确实也有孩子模仿动画片里的情节,将其他孩子绑在树上用火烧。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学校里经常出现孩子无故找茬打人的情况,通常是孩子心里有气要撒。这种情况发生之后,最好的办法是先让孩子冷静下来之后再谈。孩子选择“暴力宣泄”

三、针对此事件给出相应的措施

(一)创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

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有充裕的时间,有自己的玩具,温馨宽松的环境,能让孩子的攻击行为明显减少。在给孩子看电影电视的时候,家长要把好关,不要让孩子看充斥暴力镜头的节目,如果孩子不小心看到了,也要明确告诉孩子,那是不好的行为,不能模仿和学习。只有正确引导儿童,模仿影视和网络中的积极行为,才能帮助他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二)及时表扬孩子

家长和老师的鼓励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当孩子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时,老师和家长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当孩子表现攻击行为时,则要进行批评和惩罚。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随意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这样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来惩罚孩子。所谓“冷处理”,就是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如把孩子关在房间里,让他思过、反省,林志颖就曾经把调皮的Kimi关在了卫生间进行惩罚。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会向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的攻击原型。把这种方法与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对孩子出现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及善良、谦让、合作等良好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土壤,切忌当孩子有了过失或攻击他人时,便对孩子态度冷漠,粗暴对待,这样只能使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对立。其次,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家庭成员间对孩子的态度也要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互相抵销,造成幼儿思想上的混乱或行为上的矛盾。

(四)启发儿童对攻击性行为的理解和思考

要解决行为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一般说,只有认识了准则,才能产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倾向,但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形象、具体、直观的,加强幼儿的认识,须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给他们观看录相、表演、和孩子交谈等,设法让他们明确攻击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幼儿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在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五)激发儿童的情感体验

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要让他有情感体验,光讲道理,在情感上不能触动幼儿,解决不了问题。例如,当幼儿打了别人,人家疼,就让他体验到疼的滋味。当然不能打他,让他通过挨打来体验,但是可以让他通过回忆摔倒的疼痛等来体验别人的不舒服,再如玩玩具,要教给他一些知识和方法,别人在玩的时候,你如果想玩,应能和别人商量:“咱们轮流玩吧,你玩一会儿给我,我玩一会儿再给你”,同时,还让他体验到,“人家总是在玩,你在这时看着多难受呀!如果你总是玩,别人也同样难受。”

儿童期是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发展,对孩子今后乃至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此时所造成的任何发展的落差与偏差都会给今后的发展及教育带来很大困难。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成因,以使我们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