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临床特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糖尿病足临床特点分析

孙娜1李雪璐2(通讯作者)何明海1杨文翔1

孙娜1李雪璐2(通讯作者)何明海1杨文翔1

(1南充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四川南充637000)

(2川北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4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糖尿病足患者HbA1c为(10.5±3.4)%,甘油三酯(TG)为(1.35±0.52)mmol/L,总胆固醇(TC)为(4.02±1.2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25±0.8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1.02±0.26)mmol/L,ALB为(30.6±6.3)g/L,WBC为(10.5±6.8)×109/L,分离培养病原菌共31株,G+菌17株(54.8%),G-菌13株(41.9%)和真菌1株(3.3%),G+菌对磺胺类、利奈唑烷、万古霉素等敏感,G-菌对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等敏感。

【关键词】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081-0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指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与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1]。本研究对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糖尿病足发生的临床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早期治疗糖尿病足提供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44例,均符合ADA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42~85岁,平均(64.5±8.5)岁;糖尿病病程1~25年,(8.2±7.0)年,糖尿病溃疡病程1天~5月,糖尿病足按Wanger分级[2],其中1级11例,2级16例,3级15例,4级2例。其中因病情要截肢的有2例,占4.5%。

1.2方法

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白蛋白(ALB)、白细胞总数(WBC)、血脂、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方法,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

2.结果

2.1糖化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白细胞总数、血脂

患者入院时HbA1c为(10.5±3.4)%,ALB为(30.6±6.3)g/L,WBC为(10.5±6.8)×109/L,甘油三酯(TG)为(1.35±0.52)mmol/L,总胆固醇(TC)为(4.02±1.2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25±0.8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1.02±0.26)mmol/L。

2.2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

共培养出阳性病原菌24例,阴性9例,单一菌株感染18例,混合感染6例;分离培养病原菌共31株,G+菌17株(54.8%),G-菌13株(41.9%)和真菌1株(3.3%);2和4级糖尿病足以G+菌感染为主,主要是葡萄球菌(58%);3级糖尿病足以G-菌感染为主,主要是普通变形菌(36%);2~4级均为混合感染,且合并G+菌感染。G+菌对磺胺类抗菌药,利奈唑烷,万古霉素较敏感,对四环素,克林霉素,亚胺培南有一定的耐药性;G-菌对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二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亚胺培南较敏感,对青霉素类和一代头孢菌素耐药性高。

3.讨论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年龄和病程是糖尿病足发病的危险因素[3]。本研究显示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平均(8.2±7.0)年,其中绝大多数病程在10年以上。虽然年龄和病程是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但在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中是难以改变的。

与以往报道[4]相似的是本研究所有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正常增高,其HBA1C平均为(10.5±3.4)%(正常值3%~6%),HbA1c反映患者近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持续的高血糖造成胶原蛋白非酶性糖化反应及多元醇通路活性增强,山梨醇的生成增加,促进血管硬化和神经病变。有研究发现,HbA1c每增加2%,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增加1.4~1.5倍[5],提示糖尿病足与血糖控制不佳有关。有研究提示,血清白蛋白浓度是前临床疾病和疾病严重性的高度敏感指标[6]。感染可造成营养过度消耗,导致白蛋白偏低,白蛋白偏低会影响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溃疡加重进一步形成坏疽;本资料结果显示白蛋白平均为(30.6±6.3)g/L,总体白蛋白水平低;因此,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保持良好的代谢控制,是促进伤口愈合的基础。研究表明血脂代谢紊乱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7],血脂代谢紊乱可促进中、小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增加血液粘度,导致微循环障碍,从而造成下肢局部缺血、溃烂、感染及坏疽,最终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本研究也发现糖尿病足患者(70.2%)存在血脂异常,TC和TG升高、HDL-C降低,故积极纠正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措施之一。

糖尿病足感染的致病菌通常为多种,包括需氧细菌及厌氧菌。严重的糖尿病足感染通常为多重细菌感染,而轻微感染则通常为单种细菌感染[8-9]。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病原学的检查可为糖尿病足伴感染临床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根据最常见的病原体和当地抗生素敏感性资料选择用药,再根据培养及药敏结果对初始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许樟荣,廖二元.糖尿病足.见:廖二元,超楚生,主编.内分泌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84-1592.

[2]WagnerFW.Thedysvascularfoot:Asystemfordiagnosisandtreatment[J].FootAnkle1981;2:64-72.

[3]常宝成,潘从清,曾淑范等.208例糖尿病足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2):129-130.

[4]胡琛亮,吴乐霞.糖尿病足感染的细菌培养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6(9):872-873.

[5]赵玉晶,韩丽瑜.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58例[J].河北中医,1999,21(5):308.

[6]GoldwasserP,FeldmanJ.Associationofserumalbumandmortalityrisk[J].JClinEpidemiol,1997,50:693-703.

[7]胡蕖,吕波,鲁宏.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13):1639-1640.

[8]CandelGonzálezFJ,AlramadanM,MatesanzM,etal.Infectionsindiabeticfootulcers[J].EurJInternMed,2003,14:341-343.

[9]ChincholikarDA,PalRB.Studyoffungalandbacterialinfectionsofthediabeticfoot[J].IndianJPatholMicrobiol,2002,45: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