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体验激活思维——《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2

多维体验激活思维——《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李德诚

李德诚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210048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分数的意义》。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在学生对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说成语,你猜一个数:

半壁江山(),七上八下(),十拿九稳(),百里挑一()。

这些都是什么数?你还能举一些分数的例子吗?

2、师: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3、师:你还想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

[评析: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伊始就创设“猜谜语”这一情境,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好奇、新鲜等情感,使教学过程从开始就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并通过启发学生回忆旧知,激活他们的思维,促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的数学问题的愿望。]

二、出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一)单位“1”的认识。

1、充分感知“1”。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数字“1”。

师:这是几?能具体说说可以表示1个什么吗?

学生回答:1个西瓜、一张白纸、一根绳子、一袋大米、一群人……

师:对于数字1有如此丰富的意义,老师可以给它加上引号,起个名字叫作单位“1”。

师:取出学具袋,拿出其中的学具,分一分,说一说,哪些能用单位“1”表示?(1张长方形纸、1个圆片、4个圆片、1根棉线、12个牙签、9张扑克牌、小立方体8个……)

2、归纳单位“1”的概念。

无论是一个物体还是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3、你还能把什么看作单位“1”?

(1)游戏:这名男同学是这个学习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把什么看作单位“1”?他是本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又把什么看作单位“1”?

(2)多媒体出示:西瓜图……

[评析:教学单位“1”,突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具体抽象的过程”,然后顺势总结:以后我们还可以把“半个西瓜”、“1/4个西瓜”、“一条路”、“一项工程”等看作“1”。将数学知识前后联系起来,体现了用“发展的眼光”来学习数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后继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分数的意义

师:用所学过的分数的知识,分分你手中的单位“1”,你能得到哪些分数?

1、多媒体出示操作要求:

分一分——选择1种学习材料,表示出你想要表示的分数。

画一画——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这个分数。

折一折、涂一涂——选择合适的学具,用折叠、涂色的方法表示这个分数。

说一说——组内相互交流,说说这个分数。

“你想要表示的分数是(),把()看作“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

2、学生动手操作、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交流。

3、汇报。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对不准确的地方要加以修正,尤其要强调“平均分”(多媒体展示)。

[评析: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探究分数意义的数学活动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观察分析,进而引发思考,最后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将静态的结论性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数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逐渐培养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方式和方法,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又在不知不觉中为新知的构建架设了桥梁。]

4、师生共同概括分数的意义。

(1)师:什么叫分数呢?(生说,师板书。)

(2)看书P74怎样说的。我们说的和书中说的有什么不同?

(3)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表示什么意思?(挑其中的一个)

(4)师:今天同学发言很积极,到现在为止有多少人发言了?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下面还有许多问题,等着你解决,你猜一猜这个分数哪一部分将发生变化?怎样变?你又发现了什么?

(5)生活中人们常用分数来进行描述,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一个分数?

[评析: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熏陶。在设计时,教者注意到学生自我获取信息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自学课本、相互交流,了解分数的有关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评】

本节课设计,努力凸显了以下四个想法:

1、激发兴趣,注重体验。课堂教学的伊始就创设“猜谜语”这一情境,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文本”,更是“体验”。本课教学中的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学生感受到不是在机械地学习,而是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在学习时感到了乐趣,体验到了成就感,有利于激励他们更深入地学习与研究。

2、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本课设计注意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用学生身边随时可取的素材(如长方形纸、圆片、棉线、牙签、扑克牌、立方体等),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的意义,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这样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易操作,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在学生建立好分数的意义概念后,又及时地回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

3、淡化形式,注重过程。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本课设计淡化了形式,很注重过程,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大胆改革教材例题的呈现方式,“跳出教材教数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思考和表现的机会,不过分刻意地去体现数学教学的严谨性,但是整节课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性体现了教学的严谨性。

4、以人为本,注重发展。新课标要求“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素质存在差异,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在探究分数的意义时,进行小组合作,大胆地进行分层次教学,即使是后进生,他们也都能用纸折出分数来,从而建立起分数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概念的含义,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练习设计上精且极具层次性、开放性、挑战性,给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