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附子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6
/ 2

浅谈附子的临床应用

杨得凯1王占庆2

(1青海省大通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青海大通810102)青海省大通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青海大通810100)

【摘要】历代医家均重视对附子的应用,善用附子首推汉?张仲景。现代山西名中医李可先生更将附子运用的出神入化,一生所用附子超过5吨之多,独创“破格救心汤”,在救治各类各型心衰垂危急症方面不仅可以泛应典当,救生死于顷刻,而且突破了古代医籍所在五脏绝症、绝脉等必死之证的禁区及现代医院放弃治疗的垂死病人,继承发扬了古圣先贤四逆汤类救治心衰的成功经验。本文集前贤经验,以临床病案疗效为依据,从临床应用、方药配伍、煎服方法、药物禁忌四个方面进一步探析附子药用奥秘,冀以对临床疗效提高有所裨益。

【关键词】附子;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4-0202-02

附子辛温大热,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具有回阳救逆,峻补命火,温中止痛,袪寒除湿,壮肾行水等功能。诚如张锡纯所言:“附子补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痼冷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服此莫不奏效[2]。”以下就其附子的临床功效,浅谈个人一些看法,供同道们参考。

1.临床应用

根据功用及适应症,可将附子其应用分为如下四类:

(1)回阳救逆:《伤寒论》中凡因“下痢、呕吐、过汗”等因素,以致阴寒内盛,阳气衰微,而见四肢厥冷,冷汗淋沥,下痢清谷,脉微欲绝等亡阳虚脱危证时,用“通脉四逆汤、参附汤”等加以治疗,发挥附子气味雄烈之性,以达回阳救逆之目的。

(2)温经散寒:风、寒、湿浸淫留住关节,经脉痹阻,寒湿难化,多见身体疼痛,转侧困难,关节活动不利,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紧等症。临床多以附子为君组方,如桂枝附子汤为散寒扶阳,袪寒除湿之剂,附子与桂枝相伍,加重用量,以消风止痛,温经散寒,使阳气宜通,寒湿得除矣。

(3)扶阳固表:凡因素体阳虚,阳气不固,使之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其症特点是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身疼痛,舌质淡苔白,脉不浮反沉者,多用扶阳固表之法,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阳虚外感的主方,附子与麻黄相配,既能温经,又可解表,可使表里双解,适用于表寒里虚伤寒两感之症。

(4)温补心肾:命门火衰,下元虚寒,阳事不举,肾阳亏乏,宫冷不孕,少腹拘急,脏腑失于温煦,多配以桂枝、艾叶、鹿茸、杜仲等品。如桂附八味丸、艾附暖宫丸,附子乃温肾壮阳之要药,可使阴阳复和,诸症可安。但有心阳虚衰,胸阳痹阻,寒凝血瘀,甚则喘息咳唾,“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肢冷唇青,脉沉微欲绝或结代者,乃属阴寒之邪滞于心脉,导致心血瘀阻,不通则痛,治当袪寒温阳,通脉祛瘀,方用人参附子汤、附子甘草汤以温阳通脉。

2.方药配伍

附子主要作用是温经散寒,用于阳虚阴寒证,在临床应用中多佐以解表、益气、健脾、利湿之品加强其功效。如四逆汤中附子与干姜、甘草相配,增强附子振奋心肾之阳,用于急救亡阳脱症,并且能减少附子的毒性作用,可使附子强心作用增强而持久。若肾气不化,水停膀胱之瓜蒌瞿麦丸;寒水横泛,脾肾阳虚之真武汤等,均运用附子达此目的。

3.炮制和煎服方法

【古代炮制】汉代始就有火炮法(《玉函》)。晋代有炒炭(《肘后》)法。南北朝刘宋国代有用东流水并黑豆浸(《雷公》)的方法。唐代有蜜涂炙(《千金》)、纸裹煨(《理伤》)的方法。宋代有水浸((圣惠方》),生姜煮(《博济》)、姜汁淬、醋浸、以大小麦酿曲造醋浸(《证类》)、烧灰存性、黑豆煮、盐水浸后炮、醋淬(《三因》)、童便浸后煨、作一窍入朱砂,湿面裹煨(《妇人》)、童便煮(《痘疹方》)、赤小豆煮、生姜米泄浸(《朱氏》)、姜炒(《百问》)等炮制方法。清代又增加了单蒸(《握》)、甘草,防风同煮后再用童便煮(《说约》)、姜汁浸后煨(《大成》)、甘草汤泡(《新编》)、黄连甘草制(《逢原》)、酒泡(《良朋》)、童便,甘草汤浸(《必用》)、甘草,甘遂,酒煮(《串雅外》)、甘草汤煎(《霍乱》)、甘草汤浸后燥(《增广》)、盐腌(《问答》)等,此时其炮制方法已达40余种。

【现代炮制】附片、黑顺片、白附片可直接入药。

(1)炮附片取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灵活状态,加入净附片,不断翻妙,炒至鼓起并微变色,取出,筛去砂,摊晾。

(2)淡附片取净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盐附子每100kg,用甘草5kg,黑豆10kg[3、4]。

(3)掌握正确的煎煮法,是提高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临床对附子的煎服看法不一,生附子一般不直接内服,临床上常用的附子为制品,有黑附片与淡附片之分,但黑附片药力强于淡附片,且毒性也大,所以有的医者主张先煎四小时,有的煎二十至三十分钟左右,亦有的认为没有先煎的必要,其毒性关键在于生熟之分。凡用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多以生附子入药,取其性宏力猛,逐寒回阳,如“通脉四逆汤、白通汤”均用生附子挽回欲脱之元阳。而用于温肾壮阳,扶阳固表,温补命门,散寒祛湿则以炮附子加入诸方之中,防其燥热辛烈之性耗伤正气,如桂枝加附子汤、附子汤以温经散寒止痛。由于附子毕竟是有毒之品,因此一般用量较小,生用宜先煎,可使其乌头碱水解为毒性较小的次乌头碱,继续煎煮次乌头碱进一步水解为毒性更小甚至无毒的新乌头碱[5、6、7],附子毒性分解破坏而消除,大剂量应用时必须煎煮2小时以上,至不麻口为度,酒服或空服每易中毒,乙醇能加速乌头碱的吸收。

4.药物禁忌

性质峻猛的附子有毒成分主要是乌头碱,这是众所周知的,应用附子时,见智见仁,不得妄用。《伤寒论》去桂加白术汤方后注云:“初一服,其人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壮,勿怪。”此言之意指出现正常范围内的副作用仍可继续治疗。如有四指麻木,心慌肢冷,运动不灵,烦躁不安,心跳缓慢而弱,继而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时,即应停服,采取抢救措施,通常除洗胃、催吐、输液、保暖等一般处理外,若有心跳缓慢而弱时,可注射阿托品;急性心源性脑缺血致血压下降抽搐时,可用毒毛旋花子甙K及异丙肾上腺素;室性异位节律给予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等药品急救。附子中提取的去甲乌药碱可提高环状核苷酸(cAMP)含量,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各种物质积放,提高抗体免疫功能,其药理作用与异丙肾上腺素相似。附子中不含乌头碱类生物碱的水溶部分,对心力衰竭的动物也有强心作用[8、9],已被临床和实验室研究所证实,可作为急救的重要中药。目前以附子组方作为临床抢救药品,如参附注射液抢救危重病人;花附注射液对缺氧和急性心肌缺氧都有较好的疗效;还有李可先生的“破格救心汤”疗效更现一筹。因此其挽救人之性命于刻倾之间,振奋全身及脏腑的生理功能是有物质基础的。

【参考文献】

[1]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2.6.

[2]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

[3]叶定江张世臣中药炮制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

[4]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2006.3.

[5]顾科民.附子“回阳救逆”作用的初步药理探讨.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6):37.

[6]饶曼人等.关于“乌头、附子”强心作用的研究.药学学报,1966,(3):195.

[7]刘应宗译.附子的药理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0,(1):10.

[8]彭成.中药药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界第四版2016.6.

[9]张静楷.重视中药生用与炮制的化学分析.中国中药杂志,1995,2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