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调查分析

张静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供应室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目的:加强巩固供应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组供应室人员均具有职业暴露风险,且程度不一,其对职业防护的认识度有限。结论:对职业危害因素,医院供应室人员普遍存在认识不足,对职业防护措施及职业危害处理方法的不够熟练。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宣教;熟练应用防护技术,做好标准预防;加强安全管理,保证防护措施的应用;加强防护措施应用的监督力度。

【关键词】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调查分析

职业暴露是指人们因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工作时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被污染的针头、玻璃等锐器刺破皮肤而导致的感染。供应室的职责是从医院不同区域如手术室、病房、门诊和检验科等部门,收集集中所有污染物后,经过处理后再送到原部门循环使用,其承担着全院医疗用品的洗涤、消毒和灭菌工作[1]。供应室工作与临床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危密切相关,防护不足也对供应室医务人员健康带来一定的隐患。为提高供应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对本医院的供应室人员职业防护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评价供应室人员的职业风险及进行自我防护的情况,我们于2018年5月对我院30名供应室人员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研究。在这些供应室人员中,有主管护师3名、护师12名、工人12名、锅炉工3名,其年龄为35~55岁,平均年龄为45岁,工龄:工作年限2年以下7人,2~5年5人,5年以上18人。其中学历结构为:本科12人,占73%;大专15人,占24%。

1.2调查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我院30名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风险及对相关防护措施的认知度、受到针刺伤的情况及相应的处理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供应室工作人员皮肤有破损工作中会先做保护;清洗污染器械时能在水面下操作;及时上报被污染利器误刺误伤;紫外线照射个人防护;误接触化学溶液及时处理方法;职业危险因素辨识能力;合理利用辅助工具搬运重物;带有HBV锐器刺伤免疫措施;取干燥柜、灭菌器内物品防护措施;重复使用针头时单手回套针管避免刺伤;配制化学消毒剂基本防护方法;血液体液可能泼溅预防措施等。明确体现工作中的防护行为以及对化学消毒剂的掌握情况、防护措施及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防护知识来源、防护措施的采用与医院感染控制部门监控力度的关系等。采取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行为量表,总计12题,每题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2],4~1分分别表示经常、有时、很少、从未。得分越高表示采取防护措施行为越好。所有30名供应室工作人员均有效地完成了问卷调查,问卷收回率为100%。

1.3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医疗器械各方面操作和化学物品的情况

30名供应室医务人员手的清洁和对化学消毒剂、医疗器械操作的掌握情况,对化学消毒剂的掌握正确率最高,洗手大多数基本正确,医疗器械操作的正确率最低。见表1

表130名医务人员手的清洁和化学、器械的掌握情况

3.讨论

近年来,职业暴露危害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防护职业暴露的关键措施是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在临床上减少发生职业损伤几率的关键措施是加强对护士的教育培训。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为此提出了“普遍预防”和“标准预防”的策略[3],主张要要求医务人员对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牢固掌握,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来减少危险行为,全方位的保护其自身安全。要求护理人员应针对来院病人进行职业暴露和接触感染的卫生知识普及宣传,减少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发生传播感染几率。供应室工作人员常年工作在危险敏感区域,频繁接触医疗高危物品,对安全防护意识要求更为具体化和细节化,因此必须在完善的的规章制度下,不断提高职业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地降低职业风险。具体通过: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宣教;在调查中,有90%以上的供应室医务人员认为有必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因缺乏相关的知识,自我防护意识较差。从表1看出,供应室人员能正确洗手的仅占10%,分析原因主要是工作繁忙或者思想上没有重视,而医疗器械操作正确使用的仅占6.7%。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工作上的细节容易忽视,惰性造成有时防护措施不力。因此,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接触感染提出“标准预防”策略。我们必须重视供应室工作的危险性及缺乏防护意识的危害性,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到知识培训、考核与素质教育双管齐下,一边更好地采取有效的预防应对方案。2.增强供应室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高度重视洗手与手消毒的必要性,深刻认识这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调查发现,由于对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不够熟练及工作粗疏,常有供应室医务人员被利器刺伤。因此,供应室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锐利器械操作技术,不要直接用手对尖锐物进行清点、清洗,养成用钳子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品的习惯,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掌握挤压出血-清洗-消毒的程序,必要时上报并肌内注射疫苗,以免发生严重后果[4]。在清点、清洗、处理污染物品时,均做好标准预防中的防护行为。3.加强安全管理,保证防护措施的应用;部分供应室医务人员因安全防护知识落后,学习缺乏主动能动性,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准确,在进行各项操作中,对职业安全防护的规章制度学习不深刻,所以应完善并强化学习职业防护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规定,严格各项措施,强化安全管理。防护措施的到位也是保护工作人员自身安全的不可或缺的基础。4.监督到位,加强防护措施应用力度;做好防护工作,上级领导应该要理解与积极支持,使预防措施应用贯彻于实际工作中,这样才能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的防护水平,达到保护医务人员,防患于未然的目的[4]。

参考文献:

[1]扈玥,董继平.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安全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01):141-142.

[2]刘佳,申彩霞.供应室护士工作中职业有害、危害因素与安全防护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3):265-266.

[3]许慧琼,潘晓平.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01):29-31+41.

[4]李英秀,卢林正,梁琼.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2):5512-5513+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