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心理与情感教育策略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1

中职生心理与情感教育策略谈

彭思醇

彭思醇(澧县职业中专学校湖南常德415500)

摘要:中职生的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还有涉及遗传因素,生理条件,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原因。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个体个性的发展打下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与情感疏导

中职生面临者就业、人际关系的心理压力,若在校学习期间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都造成不良影响。作为教育者,必须充分地认识和了解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心理指导,为将来就业、走向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情感缺失的原因

目前,中职生生源素质不太理想。以往由于学习基础差而常常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指责与抱怨,导致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进入职高学习低人一等,内心有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缺少必要学习的动力。再加上中学阶段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厌学,没有进取心,知难而退,对自己的前途没有计划,缺乏求知的积极性,最后因为就业形势的严峻、就业压力的过大,导致普遍存在悲观消极的心理。从入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要对他们加强心理与情感教育,采取相应的方法,使心理与情感教育渗透在每个教育教学环节,进而使学生毕业后,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健康的就业心理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的服从心理。由各班班主任给学生灌输“服从”意识。班主任安排工作时,学生要能够任劳任怨,不拈轻怕重,不偷工减料,不讲经说法,多做一点事,少说一点话。

2、培养学生的适应心理。让学生收集各企业厂规、厂纪,用之对学生言行举止进行约束。如学生在上学、放学时必须佩带校徽;男生不得留长发、胡须、不得剃光头;男女生不得佩带装饰品、不穿奇装异服、上衣得拉上拉链、不烫发、染发;女生不得化妆、烫发染发;教学楼内不得吃东西,只能在食堂餐厅内进食;学校集会时应整队依次序进入操场;校园内不得抽烟、不得打架。

3、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学生军训,每位学生(除特殊情况外)必须参加军训,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节假日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支持部分生活困难学生在学校勤工俭学。

4、进行职业人、准员工的行为规范培训。要定期进厂进行观摩。在实训室上课时,要求学生按规范操作,课后随即对实作室进行清理、打扫,关掉电源。

5、进行文明礼仪培训。每天充分发挥课间操的作用,进行说话、握手、问候等礼仪知识训练。训练学生的文明礼仪、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

6、开展一系列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引入行业、企业职业道德要求,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企业的管理机制,并深入企业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为学生进入企业打下良好素质的基础。

三、良好的情感培养教育策略

1、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课程是引导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桥梁,而课堂是载体。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和建立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氛围,渗透正确的情感教育。如语文课中进行情感教育,在语文课上有针对性地渗透审美知识,使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能提炼出美的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美愿望,获得愉快的情感体会,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言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厌学转化为“好学”。

2、通过健康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教育课、心理健康讲座、报告等。通过这些实用性、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活动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自我调节的方法。

3、通过创造教育环境来培养。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应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受到教育熏陶和启迪,在潜移默化中认知明理。

4、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通过与社会中的人事零距离的对接,学生能感受到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要想成功,个体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意图必须与公共道德协调统一。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体验高尚的愉悦,在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评价,形成自我认识,才会获得正确的经验,从而把思想认识顺利转化为行为动机,认识到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否得到协调发展,在于自己能否不断地追求和完善,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当然,中职生的情感教育,必须在校期间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培养、教育,采用疏导、启发的方式,创造宽松的氛围,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达到心灵的健康协调。

参考文献

[1]刘世谈谈职业高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其疏导[J].教育与职业,2006,(7)。

[2]谢振江职高毕业生就业适应性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