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架设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1

如何架设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胡凯杨斐

胡凯杨斐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十中255000

如果你问学生哪门课最抽象、困难、枯燥、乏味,基本上答案都是数学。这并不是数学这门课的错,而是长期题海战、反复训练带给了学生身心俱损的伤害,引发了他们对数学的恐惧心理。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应该走出书本,走进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这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让数学活泼起来,让学生眼睛亮起来,让课堂精彩起来。在教学中,怎样来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运用生活画面导入课堂,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引入的生活画面形态色彩越逼真,学生学习就越有兴趣,理解得就越深刻,学生学习就越主动。

例如学习《镶嵌》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见过蜜蜂的蜂窝吗?可爱的小家伙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蜂窝,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瓷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见过的铺设地板的瓷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正六面体结构的蜂窝和一些用瓷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铺设地板的数学原理。学生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创设生活情境,使学习过程充满生活气息

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数学实例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时,先创设一个小商店,我当营业员出示一些商品及其单价,让学生扮演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热烈。在活动中,学生去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引导学生思考“利润是如何产生的”及“每件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有何关系”等问题,这时学习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然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本次提到的商品打八折销售,打折销售的商品中顾客能否真正得利?于是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了学习实践活动。

三、运用生活素材,搭建数学应用舞台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责任是尽其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分析直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最终的目标。数学源于生活,更应应用于生活。

如在讲一次函数的应用时,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习题:最近老师想贷款买房,在走访后,老师锁定在两个小区。A区,首付5万元,每月还款1483.8元左右;B区,0首付,每月还款1985.8万元左右。要求:贷款年限不少于3年,但不得超过30年。请同学们帮老师拿拿主意,看我究竟该选哪个小区?

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有的把函数和不等式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哪个省钱选哪个小区;有的使用函数图像分析;有的考虑到了交通问题;还有的问我手中是否有5万元钱,如果有,便有两种选择方式,如没有,只能选B小区;更有同学用发展的角度来看,因为现在经济发展迅速,货币会贬值一些,你可以贷款时间长些,把钱用在其他方面获利。这样,使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对一次函数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应用能力

学生只有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成数学的表达,才能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如学过“相似三角形”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老师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老师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悟出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得出了旗杆的高。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日趋丰富,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以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了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堂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应该融入到生活之中。只有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生活化的课堂文化,才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