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悦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让学生学会“悦读”

温翠花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第五小学514400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阅读是一种体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有效的阅读的方法,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能使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变阅读为“悦读”。

关键词:语文阅读悦读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阅读是一种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经常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教给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阅读,变阅读为“悦读”。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喜欢阅读

1.校园环境。

良好的读书环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意识,学校要营造读书环境,使学生走进学校就能闻到书香气息。比如在走廊、教室建立图书角摆放着学生喜欢的图书,在墙壁上挂着一幅幅名言名句,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宣传课外阅读……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能体味到阅读的乐趣。

2.课堂环境。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阅读倾向也不一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阅读环境,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上进行自主阅读和感悟。特别是在深入理解文章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调动他们的感官,让他们能读出感觉和味道。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例如在上《十年后的礼物》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你们相信物能传情吗?一首美妙的歌曲,如果用心倾听,音乐散发出的魅力定会使我们深深地陶醉;一篇感人的文章,如果用心品读,文字传递出的情感必会使我们深深地感动;一份奇特的礼物,如果用心品味,里面传达出的情意又会产生什么效果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十年后的礼物》,去感受一份在十年后送出的礼物所产生的奇特效果吧。”学生急于通过阅读寻求答案,这就很好地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精神振奋,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从而取得理想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1.让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

(1)在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标出自然段序号,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正确。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动口时也动起手来。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及早掌握生字,又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在初读结束后进行交流反馈,尽早扫清阅读障碍。

(3)在精读文本过程中,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反复诵读,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语言。

(4)学完一篇文章后,让学生把文章中精彩的语句摘录在笔记上(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或格言警句、生动语句等,这也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

这样的四步落实下来,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畏惧阅读的现象明显比以前少了,课堂上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也高了,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

2.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有些课文内容虽然浅显,但是有些词句内涵却非常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深入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如教学《小麻雀》一文,我在课文结尾时设计了一个补白:狗后退了,小麻雀得救了。此时,同学们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文本的对话各自有了不同的体验。有的说:“看到这动人心弦的一幕,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有的说:“老麻雀为了小麻雀的生存,甘愿自我献身的壮举深深地感动了我。”有的说:“猎狗比麻雀大那么多,却不敢伤害老麻雀,可见爱的力量。”……学生的自主作品将“空白”具体化、人文化,它丰富、开拓了作品的“原意”,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蕴含着生命意义的阐释或发现。所以只有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尽情欣赏语文世界中的珍品瑰宝。事例证明,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

四、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让学生感受阅读

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如“词语满天飞”、“句子真优美”、“故事真感人”。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舞台和空间,而且养成了爱读书、善思考、乐表达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章晴霞浙江省图书馆学会学术研讨会[J].2006。

[2]曹宏伟《甘肃教育》[J].2015,(15),84-84。

[3]中国论文网[J].2014,2。

[4]sny7710[J].201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