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分析

柏敏

(德阳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四川德阳618000)

【摘要】目的:探究牙周病致前牙移位通过口腔正畸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牙周病引起的前牙移位患者进行口腔正畸,比较矫正前后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等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矫正后牙周袋深度、前牙覆盖以及覆牙合值比矫正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口腔正畸方式能够安全有效的矫正牙周病引起的前牙移位。

【关键词】口腔正畸;牙周病;前牙移位

【中图分类号】R7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0-0121-02

牙周炎是一种牙龈及牙周组织破坏的炎症性疾病,易引起前牙移位的并发症状[1]。临床表现:前牙唇以扇形扩张,前牙松动或移位,甚至初见较大缝隙或脱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牙周炎因此成为口腔健康的一号杀手,同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一样成为健康的危险信号[2]。牙周炎引起的前牙位移不仅造成牙齿排列的不规律导致患者进食咀嚼阻碍,同时也对牙齿健康及美观造成影响,甚至出现咬合障碍等口腔疾病。目前在应对该病症主要采取治疗牙周炎并辅助一定药物帮助治疗前牙移位,但治疗前牙位移疗效不尽人意。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口腔正畸的方式来纠正牙周病引起的前牙位移的状况,现将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牙科收治的牙周病患者40例(663颗)。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在18~60岁,平均年龄(32.5±7.4)岁。经X光线检测40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前牙不同程度的位移、松动及变形,齿间缝隙较大、咀嚼功能变差等症状。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在18~60岁;(2)确诊为牙周炎且有前牙位移症状。

排除标准:(1)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60岁;(2)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3)患有其他口腔疾病。

1.3治疗方法

在进行正畸治疗前,首先对患者口腔进行全面的清洗和消毒,对牙周及牙根处的结石、食物残留进行清理,防止细菌的滋生引发感染。检查患者口腔内牙齿是否健康,对病变及修复体进行清除,以避免对口腔环境的感染。最后辅助采用抗生素类药物,对控制口腔炎症改善牙周炎程度有一定的疗效。检测患者牙周炎程度减缓或消除后,再对患者移位的前牙进行正畸。采用方丝弓矫正方法,对患者前牙进行磨牙处理,直致颊面管粘连,在前牙牙龈处留出托槽的位置,将钛合金丝按顺序的作用其间。用多曲唇弓将患者移位的前牙进行后压,并将橡皮链连接在后槽牙尖,保证支撑力量的稳定。根据患者不同的前牙移位情况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用间断加力发对固定好的前牙进行调整。安装成功后每月对患者牙周及前牙移位情况清洗过检查,并对患者牙齿定期进行清洁护理,服普及口腔健康有关知识。该方法6~12月为一个疗程,治疗后应积极参与复诊,降低复发几率。

1.4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指标:比较矫正前与矫正1年后患者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以及前牙覆盖宽度和覆牙合各项指标差异。

疗效判定:治愈成功表现:牙周炎症状消除,口腔内无炎症,牙齿咬合及咀嚼功能正常。牙齿无松动状态,齿间缝隙恢复至正常状态,牙槽骨吸收控制良好,牙齿整齐度与美观度提升。纠正失败表现:未改善患者牙周炎症状,牙齿咬合和咀嚼能力不足,牙槽骨吸收未得到控制,齿间缝隙未变,3年内出现结扎丝断裂,牙齿松动较为明显,甚至出现脱落。

1.5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为(x-±s)。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判定指标差异,治疗前牙槽骨高度5.61±0.62mm与治疗后5.47±0.68mm差异不明显(P>0.05)。牙周袋深度2.98±0.48mm、前牙覆盖2.56±0.73mm、覆牙合2.41±0.55mm与治疗前牙周袋深度5.32±0.74mm、前牙覆盖6.78±0.97mm、覆牙合4.93±2.36mm比较有明显的下降,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牙周炎是一种较为常见因细菌感染引起牙周受损的口腔疾病[3-4]。该病症通常伴随有牙齿松动、齿距较宽、前牙位移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纠正,牙周组织损伤对牙齿的承托能力越差,对牙齿的稳固结构造成瓦解,牙齿生长逐渐畸形化。使得咬合和咀嚼能力下降,牙齿的畸形扭曲也破坏了口腔健康的美观度和整齐整洁状态。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渐提升,人们对口腔卫生与健康程度越来越重视。针对牙周炎引起的前牙位移,口腔正畸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改善前牙位移的方法[5]。

本文通过对牙周炎的治疗、前期清洁处理手段、正畸操作几项步骤对牙周炎引起的前牙位移进行矫正。在对治疗前后口腔内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以及前牙覆盖和覆牙合四项指标的对比结果发现:治疗后牙周袋深度2.98±0.48mm、前牙覆盖2.56±0.73mm、覆牙合2.41±0.55mm与治疗前牙周袋深度5.32±0.74mm、前牙覆盖6.78±0.97mm、覆牙合4.93±2.36mm比较有明显的下降。患者前牙的咬合能力更强,齿间缝隙以及牙齿松散度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通过口腔正畸的手段不仅可以治疗牙周炎,对引起的前牙畸形、牙齿松动等非健康形态牙齿进行矫正,同时能够长时间维持牙齿安全、稳定的健康状况,减少牙周炎以及牙齿畸形的可能性,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兆社.成人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4,22:1908-1911.

[2]邓昊,周立辉,鲜文,邵卓娜,张洋.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09:1732-1734+1743.

[3]姚如升,王贞丽,李国平.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1,34:101-102.

[4]杨瑾.口腔正畸治疗34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2:72-73.

[5]龙海峰.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6,29:88-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