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以西安钟楼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以西安钟楼为例

赵婷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遗留,凝结着城市的历史,体现着城市的性格,针对城市文化遗产及其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需要提出专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文章以西安市钟楼为例论述了从宏观、微观两方面考虑,与城市管理规划相结合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方法。

关键字:城市文化遗产;钟楼

城市内的文化遗产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内涵与特色,代表一个城市的悠久历史和文明程度。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建设活动的过度开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之管理者的不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如何进行城市文化遗产管理,使文化遗产的各类价值能可持续传承,满足当代人和未来人享受的精神需要,就成了当下文物保护工作者及城市管理者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西安市的文化遗产类型丰富,涉及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安钟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距今有600余年的历史。在古代,城市中的钟楼主要起到报时、报警的作用,同时兼具军事、政治功能,所以多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成为城市的标志。西安钟楼高36米,整个结构由台基、楼身主体组成。钟楼下部台基为青砖砌成,近正方形,东西长35.59米,南北长36.68米,高8.6米,四面开有高、宽均为6米的劵洞;楼身主体为两层木结构,在整个建筑中所有构件是使用榫卯套结技术连接在一起的,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有着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形制斗拱,该结构属于屋顶与柱子之间的过度部分,其功用在于将屋顶的重量逐层传递到柱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钟楼楼体的重量主要由36根大红木柱承担;钟楼屋檐形式为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西安钟楼是中国现能看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被誉为“古城明珠”。

钟楼的保护工作由来已久,1953年至1958年人民政府拨款对钟楼进行大规模维修,加固了钟楼台基,拆换了楼梯、地板,增添了栏杆。1956年8月钟楼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对保护范围做出了规定。自此之后钟楼的保护工作更加频繁,小型的保护、维修工作随时都在进行,保护工作逐步走向了常态化、规范化与科学化。

近年来,随着西安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钟楼文物保护单位的自身环境和周边环境都不断发生着变化。西安明城墙范围内仍保留了古城的格局,以钟楼为中心辐射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纵贯钟楼保护区域,成为西安城区内的重要交通干线,每天车流、人流川流不息。目前钟楼区域属于立体化交通组织,包括地上车行线、地下人行盘道、地下二层城市轨道交通三部分。急速发展的现代交通在便利了人们生活的同时常年累月引起的振动对古建筑造成的损伤和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在钟楼周围是传统的商业街区和市民活动的聚集地,商业氛围浓厚,形成了西安最具影响力的钟楼商圈。钟楼东北方向的钟楼邮政大楼是五十年代西安十大建筑之一,现为钟楼邮政分局所在。西南角的钟楼饭店建于八十年代,带有传统建筑的符号。西北方向是九十年代修建的钟鼓楼广场,以绿地广场的形式为市民提供休憩的场所。广场保持了钟鼓楼之间的通透性,下沉广场更烘托出钟鼓楼的高大宏伟。九十年代修建的西安开元商城位于钟楼的东南方向,正门与钟楼比邻相对,开元商城为多层建筑,体量较大,是一座商业综合购物中心,商业气息过重,其大尺度的红色柱廊与钟楼形成鲜明对比,且与钟楼其他三面环境不相协调,使钟楼原有的体型及色彩优势被削弱。

对于钟楼的保护,我们要想到如何定位钟楼在古城西安扮演的城市角色,其所承担的文化、社会责任;如何解决钟楼本体环境与周边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找到可行的改善方案;如何发挥钟楼的社会功用,重视历史文化的弘扬,关注文物价值合理利用方面,使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不仅仅是其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而是对钟楼文化内涵和自身美感的认可。

首先,正确认识钟楼的价值。西安钟楼原本位于西大街北广济街口,在明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东迁到现在的位置,在整个东迁过程中除新建台基之外,所有构件都是按原样安装的,未做改动。钟楼的主体部分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基本得到完整的保存,真实的反映了明钟楼的历史风貌。为我们研究明代建筑特征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

现存于钟楼上的钟楼东迁歌碑记述了钟楼东迁的重要史实,其中包含了东迁的原因、时间、迁移的具体方式等历史信息,对于我们研究钟楼历史变迁、西安城的格局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可以补充和修正历史。

钟楼的主体部分建于台基之上,属于高台式建筑,不仅采用木构架承重,还使用了多种榫卯安装方法,使整体结构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减轻内力集中,分布均匀有利于抗震;另外,“重檐三滴水”的建筑形式不但增加了建筑的美感,中层屋檐还对上檐至下檐的雨水起到了缓冲作用。整个建筑的结构、形制反映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状况,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们研究明代木构建筑的一个代表。

此外,钟楼的外回廊、内檐、藻井、天花上都绘有彩绘,其图案多样,色彩艳丽,天花、藻井方圆结合,动静相应;两层四面的门扇槁窗上运用浮雕的手法雕刻有的门扉故事,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第二,城市中的文化遗产管理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有太多的交叉和重叠,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建成环境的一部分,对于它们的保护要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因此管理城市中的文化遗产,应该将其与城市规划管理结合起来考虑。例如,在西安市总体规划(1980——2000)中将西安市的城市性质确定为“保持古城风貌,保持明清西安的严整格局,保护周秦汉唐的重大遗址。”在这一次规划中,虽然明确了西安市的城市风貌特色,但是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建筑风貌的结合没有重视,如南大街的整体改造使得钟楼本体在新旧建筑的对比中,没有被突显出来,相反城市制高点的作用也逐渐被掩盖。西安市第三轮总体规划(1995——2010)中提到保持和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珍贵遗产,以古长安的形象与现代城市风貌有机结合。在最新一轮的规划中,要求保护和延续老城传统空间格局,延续历史文脉,控制建筑高度和建筑风貌,将钟楼至东、西、南、北城楼划定为文物古迹通视走廊。城市规划涉及保护的范围广、对象多、现状复杂,对于城市中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宏观上保护城市天际线、景观环境与视觉廊道、文物建筑与周边建筑的轮廓线等;微观上就要考虑文物本体自身安全与环境安全。

首先,制定钟楼保护规划必须要与西安城市规划相衔接。我国的《城市规划法》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而很多城市在城市建设、规划时没有将保护古建筑纳入考虑范围,建设前缺乏单体古建筑保护方面的规划,从而不能从源头上进行古建筑保护。又或者是有的地方在做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时缺少与城市规划进行衔接,导致规划出现矛盾,缺乏可行性。所以,文物保护规划应该纳入所在街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中。

一直以来都是文物主管部门全权负责管理文物保护单位,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负责协同和配合。文物单位的保护规划相对简单,负责建设控制地带以内,而建设控制地带外的建筑体量、建筑形式却无法控制。文物主管部门与城市建设部门应共同承担起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例如,文物主管部门负责钟楼的保护规划与保护管理,同时将钟楼的保护范围、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等信息提交城市规划部门,规划部门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负责使钟楼及周边环境保护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通过规划切实有效保护、利用,形成既具有文化内涵,又能满足现代城市功能的城市空间。加强部门合作,既保证政府政策、法令的贯彻落实,也可以使规划管理更加专业化。

从微观方面考虑,对于钟楼这样的古建筑在维修时一定要体现修旧如旧原则,应充分展现钟楼原来的面貌,最大限度的保护建筑遗留的综合历史信息;但同时,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建筑本身,周边的历史环境风貌也是其价值体现的必要条件。处理好钟楼与周边现代建筑的关系,把钟楼作为一项社会发展的经济、文化资源,绝对保护历史价值,合理利用科学艺术价值,惠及民众。

结论: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对于文物保护工作者则要在更高层次上,更严要求中对城市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通过合理的规划使不同的利益主体得到平衡,使管理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满足不同时代下文物保护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贾鸿雁.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改革与战略,2007,(11).

[2]喻学才.我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八大难题[J].旅游学刊,2005,(05).

[3]俞茂宏.西安古城墙和钟鼓楼:历史、艺术和科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赵婷1986年9月女陕西西安201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现供职于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