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文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文锐

文锐姚旖旎张丽虹关大勇

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优势,论证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行性。临床观察60例,单用西药多潘立酮片及与其合用的中成药保和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西药配合中成药,对照组单用西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结论:中西医药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比单用西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系指除器质性疾病外而见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食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等上腹不适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为临床常见内科病之一,但血生化和内镜等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1]。本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虽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但病情反复,迁延难愈,不仅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而且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西医对于本病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有大量临床研究资料显示,我国传统特色中医治疗方法,特别是中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上取得了独特的疗效。文章对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面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简要概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为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门诊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如下条件:①有上腹部疼痛或不适、腹胀、早饱、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以胃为主的症状群,至少持续4周或在12个月中累计超过12周;②内镜检查:排除消化性溃疡、胃癌、糜烂、返流性食管炎等器质性疾病;③实验室、X线、彩超等检查除外肝、胆、胰、肠道等器质性疾病;④除外糖尿病、肾功衰竭、精神病等全身性疾病。所有患者均采用信封抽取法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4~68岁,平均42岁;对照组30例,两组病例临床情况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胃食管返流型、溃疡样消化不良应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动力障碍样消化不良、伴胃十二指肠返流的FD患者应用胃肠动力药,胆汁返流严重者加用胆盐吸附剂[2]。餐后症状明显酌情合用黏膜保护剂,对神经功能失调者酌情配合神经调节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同时应用中成药或中药颗粒剂,根据临床症状辨证论治:①肝胃气滞型:治法疏肝行气和胃止痛,中成药胃痛丸或气滞胃痛冲剂或中药方剂:柴胡、川芎、香附、白芍、枳壳、甘草、青皮、陈皮、藿香、苏梗、吴茱萸、佛手;②胃气雍滞:治法理气和胃止痛,方剂:香附、苏叶、陈皮、甘草。伤食所致加焦三仙、焦槟榔、半夏、厚朴;暑湿伤困加藿香、佩兰;③脾胃虚寒:治法温中健脾,中成药野苏胶囊或方剂:黄芪、白芍、桂芝、炙甘草、吴茱萸、陈皮、半夏、茯苓、砂仁、附子、肉桂。③瘀血阻滞: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方剂: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赤芍。若恶心、呕吐明显者加半夏、竹茹;若因气滞而致血瘀,气滞仍明显时,宜加理气之品;④胃阴不足:治法养胃育阴清肝泻火。方药:沙参、麦冬、冰糖、生地、玉竹、石斛、芍药、甘草、黄连、吴茱萸、太子参。中药方剂用法:1剂/d(每味药1袋充分混匀),分2次冲服。

1.3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标准》判断疗效。中西医药结合治疗组有29例病患具有的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系的临床表现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食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等上腹不适的症状或病人均部分有的症状消失或提前缓解,有效率为96.7%,西医药治疗组有20例临床病症消失或延迟缓解,有效率为66.7%。安全性观察:一般体检项目,血、尿、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对本文所设计到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本次研究中的相关计数资料采用n以及%表示,并用t值进行检验,P<0.05,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结果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疗效差异明显,说明中西医药结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药治疗的对照组,P<0.05。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临床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病。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患者由于生活及饮食不规律而出现的病症,并影响工作和生活,因此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以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以利于身体迅速康复,应发挥祖国的特色医学,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意义[3]。

中医虽无功能性消化不良之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本病多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等范畴。是由于外感病邪、脾胃虚弱、情志不畅等内外因素所致。古代多位医家就对该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做了多种论述。如张景岳在其所著《景岳全书》中也指出:“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纵观该疾病的发病过程,往往在外感诸邪、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失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导致患者脾胃虚弱,脾胃升降失常。本病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病位在胃,但可涉及肝、脾[4]。脾虚为本,兼有气滞、血瘀、食积等邪实为标。相对于西医的对症支持治疗,中医特色辨证论治疗法,在治疗该类疾病上面,就更有优势。而从上述本文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中西医结合对比单纯的西药治疗不管从哪个方面比较都有优势。

医结合方法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要比单纯使用西药疗效要快,疗程要短。这样不仅能快速缓解患者的症状,解除患者的痛苦,同时还能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和家庭方面因为治疗疾病所带来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危北海,张万岱,陈治水.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9):798-799.

[2]王玲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10):111-112.

[3]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19):279-280.

[4]顾小生.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0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