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异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异同

石玲玲宋振涛文爱国李涛

摘要:本文分别叙述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并分析了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阐述了两种理论的优点和不足,旨在为现阶段妇女解放运动提供更多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11-0051-02

在西方女性主义的众多理论派别与分支中,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最为接近,因此常常有人把这两种理论流派混为一谈。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的主要观点是:妇女也应该是一个阶级,用“阶级”的概念来分析与生产资料有关的不同利益团体的做法太过宽泛。他们还努力用“异化”的概念来分析男女不平等的现实,并认为应尽量避免对妇女的异化和消除生产劳动中的性别分工的途径来使妇女摆脱不平等,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终极奋斗目标是:通过性别特性的变革和生育的变革之战略,解放妇女并使社会上男女阶级的划分趋于消失。因此,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一切对男女两性差别的刻意强调,反对创立一个独立于全体政治以外的女性主义的政治,并且认为独立的女性主义政治必定是错误的。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像激进女性主义那样做性别的分类是不恰当的。虽然她们也赞同激进女性主义将私人和公共领域的划分、生殖与生产领域的划分都看作是父权制的结构,但是她们的结论不是像激进女性主义者那样去重新评价私人和生殖领域,为其赋予较高的价值,而是强调公众和私人这两大领域之间的不可分割性。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受激进女性主义的影响,认为男权阶级和政治的双重压迫构成了妇女受奴役、受压迫的基本社会形式,父权制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才是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所在,为了达到妇女的彻底解放,不仅要改变经济基础,还必须推翻无处不在的父权制。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妇女在生活的一切方面系统的处于不利地位,造成这的并不是妇女的实际能力问题,而是社会体制和封建历史的惯性造成的。所以,如果要改变现实生活中女性的不平等地位,也不能仅仅依靠女性自身能力的提高和所谓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还要为广大女性争取政府和全社会的必要支持。比如:加强女性的受教育权利,以及政府的正确舆论导向和对妇女的保护性立法,以此争得同男性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是由英国女性主义者最先倡导的。1966年的《妇女:最漫长的革命》是英国最重要的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女权主义理论的经典之作,它也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的纲领性文献。文中最早将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结合,尝试一种新的解释方法。朱丽叶?米切尔将妇女受压迫的机制概括为四大类:生产、生育、性和儿童的社会化,她认为这四大压迫结构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依存的。米切尔主张分析和汲取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有益成分,为女性主义所用。最后得出:只有改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四大结构,妇女才能真正获得解放。如果改变其中一个,则会被另外一个结构的加强抵消掉,结果只是改变了剥削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了有价值的养分,而且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妇女问题认识的不足,同时还提出了他们对于妇女问题的认识,主要是妇女受压迫的起源以及解放问题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并不是完全引经据典地研究马克思或恩格斯关于妇女解放的观点。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它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获得了有价值的思想启示,在某种程度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它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吸取养分的同时,质疑并批判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对妇女问题作出了自己特有的、有意义的探索。其主要理论目标是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妇女受压迫的原因,探讨妇女摆脱压迫、获得解放的具体道路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把女性解放运动置于社会发展的主流层面,其目标直接指向妇女的全面解放,而且把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经济决定论、异化理论、两种再生产理论运用于劳动市场中,从而建构了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工理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本斯通认为,女性也是一个阶级,并要求立法为妇女争取更多的特别性保护。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思想显然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精神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有很大的影响。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家庭关系就像其他形式的社会机制一样,都属于历史的范畴,不是永恒不变的,而要改变这些,不能依靠某些抽象的“自由、平等、博爱”原则,只能依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

其次,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是私有财产制度这一经济秩序的社会组织。女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后备军。它主张女性主义与阶级斗争相结合。由于女性在男权制下受到的压迫和剥削来自私有财产制,改变资本主义和男权制体系这两个制度的一方,就会导致另一方的改变。妇女受压迫起源于私有财产制的经济结构,妇女之受压迫与资本剥削劳动具有相同的形式,因此阶级压迫是更基本的压迫形式,妇女所受的压迫只是阶级压迫的一个层面,如果不推翻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私有财产观念,妇女的地位就不会得到有效改善。

第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在作分析时,会常常引用的一部著作就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说过:“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恩格斯结合人类学事例阐释了性别分工、私有制和家庭中妇女受压迫地位的根源。分析了历史上曾经的母权制社会,而否认现代家庭是一种“自然的秩序”,进一步推断出这也是历史的、变化的,目前的男权社会也并非从来如此的“自然秩序”。私有制导致了性别分工的奴役形式和父权家长制。妇女成了一夫一妻制中彻底的失败者,“母权制的彻底颠覆,乃是女性底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男子掌握了家中管理权,而妇女失掉了荣誉地位,降为贱役,变为男子淫欲的奴婢,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

第四,恩格斯把女性进入劳动市场看作是历史的进步,这一观点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也有很大影响。恩格斯还认为无论男女在家庭中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都是不合理的。他认为:“如果现在的女人象过去的男人一样,把自己的统治建立在她谋得了大部分甚至全部家庭公共财产这样一件事情上,那末财产的共有就不是真的,不合理的,因为家庭的一员以自己担负了大部分的责任而衿骄自夸。现代社会里的家庭正日益解体这一事实,只不过证实了维系家庭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这一外衣下的私人利益。”鉴于妇女的家庭地位是由于母权制被推翻以来屈从于父权家长制的经济统治,妇女的生育功能也使她被迫局限于家庭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一是妇女参加社会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使妇女享有相应的经济地位;二是使家务劳动社会化,建立幼儿园、公共食堂等公共服务体系。

出于以上原因,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有时被人们视同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但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是有部分批评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艾里斯?扬在《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结合》中的主要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缺乏关于性别理论和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论断,忽视了非经济性的压迫。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也并非全盘接受,而是提出了新的疑问:一、恩格斯的关于家庭发展的几个形态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二、恩格斯关于原始社会曾经普遍存在过性别平等的观点是否可靠;恩格斯关于男性最早拥有私有财产的论断是否可信。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批评恩格斯没有意识到女性的工作责任和家庭责任是一种双重压迫,他仅仅提出这一矛盾的最终解决方法是家务劳动的集团化、社会化,却从未讨论过不同一阶级中女性对女性的压迫。总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过多的强调了阶级利益,而忽略同一阶级中的性别关系,错误的把女性位置仅仅固定在私人领域之中,仅仅以西方女性主义为中心,而忽略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阶级妇女的差异。

概括的说,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综合扬弃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的观点,不但批评了经济一元论的片面性,而且提出了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分析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主要原因更加透彻。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把分析问题本源局限在阶级方面相比,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已经开始考虑女性在种族、阶级、年龄、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开始思考这些异同对女性受压迫状况的影响。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80后”青年婚姻心理特征研究—以陕西省城镇青年为例》(立项号:12JK0215)子课题。

作者简介:石玲玲(1982—),女,西安人,西安石油大学思政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哲学,心理学(陕西西安,710065)。

宋振涛(1979—),男,硕士,西安石油大学,研究方向:法学(陕西西安,710065)。

文爱国(1985—),男,西安石油大学思政部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哲学,心理学(陕西西安,710065)。

李涛(1966—),女,西安石油大学思政部教授,该项目负责人,研究方向:心理学(陕西西安,710065)。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55—156

[2]左金梅.,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诞生与建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71页

[3]李晓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第48页

[4]胡波.比较: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与中国妇女解放理论[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7年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1995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

[6]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1982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249—250页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1995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