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在原发性肺癌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在原发性肺癌中的应用研究

瞿祥兵

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民医院620200

【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肺炎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技术对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肺癌患者(观察组)和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检查;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BA显示率以及BA直径等观察指标方面具有着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CT支气管动脉成像技术能够更好的显示支气管动脉具体情况,为肺癌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CT支气管动脉成像;原发性肺癌;血管造影

Abstract:

Purpose:ApplicationvalueofmultislicespiralCTbronchialarteryimaginginthediagnosisofprimarypneumonia;Method:ApplicationofmultislicespiralCTbronchialarteryimagingtechnologyinourhospitalpatientswithprimarylungcancer(observationgroup)andhealthypeople(controlgroup)wereexamined;Result:Theobserva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hadobviousdifferenceintheobservationindexofbronchialarteryandbronchialarterydiameter,P<0.05,withstatisticalsignificance;Conclusion:MultislicespiralCTbronchialarteryimagingtechnologycanbettershowthespecificcircumstancesofbronchialartery,itprovidesaneffectivereferencefortheinterventionaltreatmentoflungcancer.

引言:

原发性肺癌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其有着癌细胞增殖速度快、转移率高、治疗效果差等特点。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原发性肺癌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虽然效果较为理想,但是其对于支气管动脉选择的要求较高,因此在术前需要准确判断患者BA的具体情况。数字减影型的血管造影(DSA)是临床上血管成像的金标准,但这种方式的检查范围比较局限,并且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成像的时间较长,接触射线的量也较大。因此多层螺旋CT用于血管成像在临床上越来越收到广泛的重视。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一方面可以对BA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价,另外还可以观察肺部及纵隔内的其它病变,以及BA及其邻近结构的关系。本次将对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技术在BA检查时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其在原发性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肺癌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为31-79岁,评价年龄为59.37±2.48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理学确诊为原发性肺癌。另选取同期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45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为30-75岁,平均年龄为55.93±3.95岁。

1.2检查方法

检查设备及扫描方法:使用SIEMENSSOM-ATOMSENSATION16层螺旋CT机,电压120kV,扫描层厚5mm,螺距0.9,准直设定为16mm×0.75mm。要求两组患者取仰卧位,经前臂静脉注射优维显(300mg/ml)90-100ml,注射速度为3ml/s。扫描参数:电压120kv,层厚5mm,间隔5mm,螺距0.9,探测器16*0.75mm,延迟扫描时间为20-23s,对于年龄较大患者以及心功能较差或者血液循环较慢的患者,延迟扫描时间应在26-28s,特别注意对于老年人或者心功能较差以及循环较慢的患者,在26s延迟时间的基础上应适当延长3-5s左右,支气管动脉扫描工作在患者一次屏气状态下完成,扫描范围由患者胸骨上凹以上约3cm处至肺底水平,整体扫描时间在7.4-12.5s间。

1.3图像后处理

在西门子后处理工作站将薄建的图像进行仔细的观察及后处理。首先选择轴位图像上进行连续观察,主要是识别BA的起始以及大体的走行,然后借助相关的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以及曲面重组(CPR)等BA情况进一步观察。将所有采集到数据上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处理,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对所采集到的图像进行评价和判断。

1.4BA识别及测量

BA的判断标准:由机体主动脉发出,经肺门根部到达支气管内部,表现为结节状或管状的强化结构。将处理图像放大,对BA直径进行测量,如发现管径>2mm,可判定其存在增粗、扩张情况[2]。

1.5统计处理

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对各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差异比较,用Person线性相关分析两变量之间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45例患者中,有43例患者的BA显示清晰,显示率为95.56%,共计显示BA73支。对照组中有32人BA显示清晰,其显示率为71.11%,共计显示BA43支,观察组BA显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肺癌病灶部位的BA直径要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相同部位的BA直径,且单侧肺癌患者的患侧的BA直径要>健康侧BA直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对于原发性肺癌来说,BA的供血作用已经得到临床中的肯定。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被广泛用于肿瘤诊断中,其能够良好的显示出肿瘤供血BA全程,但是由于BA分支类型和走向的变异较大,在检查时极易发生漏诊[3],进而导致介入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BA在临床上属于体循环的一种,主要为支气管、肺血管、淋巴结以及胸膜提供营养必要的几样,BA的起源、分支类型以及走行的变异较大,大多是起源于胸主动脉以及主动脉弓,以T5—7椎体水平的胸主动脉在临床上最为常见,部分则起源于锁骨的下动脉、腹部的主动脉、内乳动脉、无名动脉、心包的膈动脉以及甲状颈的干动脉。本研究中,BA主要是起源于主动脉以及肋间的后动脉,而少数则起源于自锁骨的下动脉以及无名动脉,T5-6石椎体水平较为多见,BA的总显示率与相关的文献报道类似。在CT动脉的成像中,BA的显示率会受到其本身的走行以及直径大小的影响。扫描技术、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以及受检者心功能水平也会对BA显示率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动脉内造影剂浓度的差异,为消除这一些列因素的影响,在用多层双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时应当尽可能的固定延迟时间。

应用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技术,可在患者大范围肺部组织内找到肿瘤的主要供血BA以及与之有关的血管,有助于在对肺癌行介入治疗前找到肿瘤的供血动脉,可有效避免因血管遗漏以及造成血管的误伤,特别是对于一些异位起源的BA价值较大,同时缩还能有效短介入治疗的时间,降低患者以及医生接受X线照射的剂量。并对BA的走向和直径等具体情况有着良好的显示,为介入治疗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依据。随着多层螺旋CT扫描机的进一步发展和改进,图像在多维空间的分辨力上能够符合各向同性的要求,使得在多平面上重建图像具有与轴面图像相一致的空间分辨力,而BA的成像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为寻找肺癌的供血动脉以及灌注化疗模式的精确定位提供了有效及可靠的检查方法。

结论:

肺癌患者的支气管动脉参与了肺癌的血供活动,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技术能够较好的对支气管动脉具体情况进行显示,为肺癌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曹志坚,刘玉凤,许茂盛,等.肺癌解剖位置与支气管动脉改变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11):765-767.

[2]肖湘生,于红,李惠民,等.肺癌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CT血管造影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06,28(4):302-305.

[3]侯伟伟,王云华.支气管动脉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研究进展[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1):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