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救助官兵的团体心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3

灾难救助官兵的团体心理干预

李文

李文(武警福建边防总队训练基地福建福州350026)

【摘要】在我国灾难救助过程中,部队官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灾难的巨大破坏中,部队官兵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官兵在抢险救灾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也受到了创伤,也和普通人群一样需要社会群体的物质和心理支援。本文主要对灾难救助官兵的团体心理干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对不同阶段心理干预的特点作了比较客观的分析。

【关键词】灾难救助官兵团体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7-0029-02

灾难后团体心理干预有着受众多、效率高、起效快和效果自动延续的特点,它以引导受众的情绪向正向方向发展,并利用团体的力量,延续正向情绪,分享经验,以获得个体干预无法达到的效果[1]。

1团体干预的特点

1.1团体作为一种资源,其正向影响主导群体和个体不向负向方面发展。

1.2在团体中获得力量,他们感到被团体所接受,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即便是分享痛苦也不至于泛化,是愤怒也不至于毁灭,使得痛苦被稀释,个体通过群体及他人的经验实现冲突的解决。

1.3群体哀伤的过程比个体哀伤过程的强度更大。

1.4团体干预的群体为非治疗群体,他们在干预结束后私下接触的机会远多于治疗意义上的群体,效果更具持续性。

1.5团体干预建立的关系为群体,其建立关系的时间相对较长;同一团体中存在着不同的关系模式,除了个体的冲突之外,还存在着亚团体的冲突和竞争。

1.6团体干预与其它干预一样都包括建立、发展关系,探索心理冲突、解决和整合冲突等过程。

1.7团体干预的治疗师必需具备关怀、坦白、灵活、温和、客观、值得信赖等能力;要有与人交往及和团体一起工作的经验,有对基本的人性冲突和两难困境及对咨询理论的良好理解和解释[2]。

2灾难救助官兵各期干预的特点与原则

由于部队这一救助系统,在灾难发生后投入时间早、任务重、数量大、人们期望值高。部队官兵又以男性为主,给人强悍的感觉,因此在灾难发生时,人民群众总是认为子弟兵来了,我们就有救了,部队官兵是不会示弱也不能示弱的,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是基本限制或不允许负性情绪表达的,再则部队强调的是步调一致,坚决服从命令,保持高昂的战斗状态。根据这些特点,应分期对官兵进行心理干预。

2.1灾难性事件应激晤谈(CISD)[3]

在早期对部队官兵的干预应以应激晤谈(CISD)为主,由小团体组成(10人左右),由一位有经验的负责人召集在一起,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让大家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分享内心感受和谈论计划,给予支持和安慰,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和情感上)消化创伤体验等。

CISD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小组为背景,为应急服务人员提供早期干预,这些人员会为受灾者提供教育、沟通和支持,用于灾后最初几天有关灾难负压经历的小组回顾(事后24—72小时),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内是理想的干预时间,6周后效果甚微,只针对紧急情况和正式救援人员。部队官兵绝对服从的高压工作,反复处理恐怖事件或灾难,会有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给予支持、回顾,使救援一线的官兵获得有效的、具体的、且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是恰当的。

但应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晤谈可能添加创伤性经验,或者使康复更为复杂,所以不强调广泛使用,而仅适用于现场应急服务。对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家中有亲人去世者,不适宜参加集体晤谈,可能会加重其他人的创伤,有时文化仪式也可以替代晤谈。整个过程需2-3小时,严重事件后数周内进行随访。

2.2战斗阶段官兵的心理干预

2.2.1处于战斗阶段的官兵,我们要求的是保持高昂的战斗激情,保持良好的战斗力。因此心理干预要避免“退行”,避免接触过于幼稚化,如排排坐听专家讲心理干预的报告,明星美女的拥抱,发测量量表后走人。心理测查可以对现状加以评估,有利于资料的收集,不过在现场评估可能也有给人以心理咨询人员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因此以心理测查来掩饰自己的无能无力之感,另外心理测查所问的问题几乎都与负性认知有关,不利于官兵保存战斗力。

2.2.2需要传递一些听得懂、易操作和可执行的指令,如各种不同灾难的相关知识,人在休克麻木阶段的表现和处理,如何与救助出来的情绪激动的群众和儿童做好沟通等,避免过于模糊和导向负性的指令。

2.2.3对于集体干预要注意适当控制发言时间,避免过强负性宣泄和刺激。更不是如有些文章所描述的尽量让官兵宣泄和详细描述抢险救灾工作中的灾难性场面,更有甚者让官兵在回忆痛苦事件的过程中,一会儿鼓励其情感表达,一会儿又要其坚强,不许哭泣;正确的做法是在干预或访谈中要关注每个官兵,对于情绪失控的官兵,在现场时要及时处理情绪反应,给予关注和反馈,事后给予单独辅导或提出休整申请,必要时可与群体隔离。最后要与上级部门和领导沟通,定期对官兵给予辅导,形成督导体系。

2.3休整阶段官兵的心理干预

休整阶段的部队官兵心理干预旨在评估团队整体状况,分享经验,宣泄情感,解决具体问题和决定个别的心理治疗案例。

2.3.1建议部队上级领导回避。由于在此阶段进行的心理干预需要退行,而部队讲究纪律,强调权威,不利于退行行为的发生,故在此阶段进行之前应与部队领导进行协调,建议各级负责人暂时回避,有利于下级官兵的退行、维护领导权威,使得士兵与军官、下级军官与上级军官之间的关系(服从、权威)得以维持的基础上发展自己与治疗师、团队之间的接纳和理解的关系。

2.3.2允许情感发泄并对其加以澄清。说明害怕、恐惧是正常的情绪体验,可以通过教育、体验逐渐减弱和控制这些负性的感觉,也可给官兵传授放松练习的技巧。某海警支队一名战士,在某次台风抢险救灾中,发现刚疏散上岸的渔民,在台风登陆过一会又回到船上,但台风警报还没解除,完全有可能二次登陆,他们立马驾驶快艇到达渔船上,要求渔民兄弟尽快离船,但一位老渔民说什么都不愿意离船,要在船上保护它,这位小战士见说不动他,就跪下诚恳地对老渔民说:大叔,您这么大年纪了,想保护渔船不受损失,这种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您老不走,我的任务完不成,那么我只好陪伴您呆在这里,但万一有个闪失,我们不是都要为这种行为付出代价?再说我还年轻,还有好多年活头呢!您就体谅一下我吧!老渔民在战士的恳求下终于下船了,过不久台风果然第2次登陆,该渔船和大小几百艘船只在这次台风中沉入海底。台风过后在评功评奖时,该支队为这名战士报三等功,可这名战士内心很不安,认为自己怕死才要求渔民下船的,他达不到立功条件。后来部队心理干预小组到该部为他们进行灾难后心理干预时,为该战士提供了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机会。

2.3.3强化积极资源。如最困难的时候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最困难时最想的人是谁?哪些经历代表了自己最有价值的回忆?同样是在这次抗击台风战斗中,某部副大队长带队坚守在巡逻艇上,他在应激晤谈时说:“我在台风登陆的几个小时里,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那么大的风,避风港里近千艘的船只沉没,许多吨位比我们大得多的船只也难以幸免,当时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保护好船只,这是国家的财产,更重要的是我们艇上有XX名官兵,这是我的弟兄和战友,我要对他们的安全负责,我一定要坚持到台风停止了,太阳升起时,一个不少地带领这些弟兄出现在码头上,向部队领导报到。现在我的愿望实现了!”说到这里时全体小组成员热泪盈眶,鼓掌庆贺。

2.3.4限制负性情绪的宣泄。可以让每个人讲述一件自己经历的负性事件,并解释该记忆相关的情绪的性质,强调反应的正常性。如果负性记忆伴随的情绪较为强烈和持久,则需要考虑创伤的闪回,需要考虑个别干预。也在该次晤谈中,一名士官讲述了他在台风后的所见:当台风停止后的第二天,我和战友就出现在了抢险救灾第一线,码头前的海面上漂浮着尸体,随着潮水的涨落而忽远忽近,就像锅里下的饺子,网箱破损后逃出的鱼在噬咬着遇难者的尸体,我再也看不下去了,大自然的魔力太可怕了,本来人是万物的主宰,而现在却成了鱼类的美食,我再也不敢吃那些养殖的鱼了。咨询师及时打断他的话题,并给予积极关注和解释:您所见到的这些灾后场景,对您的内心触动很大,这是很正常的反应,但也正说明了您的善良与爱心,同时也让您看到了大自然的魔力有时是很恐怖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许多自然灾害已经被我们人类控制了,相信人类的智慧和力量能够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少;而人类作为动物界中的一员,也是其他动物食物链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以前人死后埋入地下,也就是说已经“入土为安”了,但在其回归自然的过程中,不是也需要许多微生物的帮助才能分化分解,最后让灵魂升入天堂?只是这个过程我们没有见到而已;我们也相信每个人的归属都是有区别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您说呢?我们相信他们能很快进入天堂,因为在这场灾难中,他们付出了他们所能付出的,包括生命,我们敬仰他们,为他们祈祷和祝福!

2.3.5救灾综合征[4]。这是一个相对缺乏建设性的行为模式,它有时会出现在灾后和重建恢复时期,此时人表现活动过度,责任感过重,但是缺乏工作效率。缺乏目的性的忙乱行为是该综合征的特点。在一线救灾的官兵不愿意被替换,过多地投入,坚信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尽管其工作效率事实上已经减低。这种情况一定要通过明确的职责界限、轮值规定和个人的意识尽可能地避免。如果一旦发生,其他官兵要给予支持,并采用没有歧视的方式让相关人员暂时退出工作。

最后让从抢险救灾一线下来的官兵及时返回原部队休整,合理安排休假、探亲,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也可以安排一些小组活动和随访;这是最重要的干预。

参考文献

[1]施琪嘉.创伤康复技术培训教材.中国福州,福建心理卫生协会,2008,10:P38.

[2]洪炜等译.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0第一版P35-37.

[3]吕秋云.灾难后心理危机干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教材,2008,5.

[4]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成都:灾难后精神卫生干预手册,2008,7:P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