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投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2

民族教育投资效果分析

王静

摘要:教育投资是投入教育领域中,用于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以及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人力物力的货币表现。本文研究讨论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其投资的关系,分析论证投资的经济效果,并认为民族教育与民族教育投资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

关键词:民族教育;投资;经济效果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6-0108-02

收稿日期:2009-02-24

作者简介:王静,女,学生。一、民族教育投资的地位

教育投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理和财力的总和,是投入教育领域中,用于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以及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人力物力的货币表现。而民族教育投资在民族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基础性地位:民族教育投资是民族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学校也是一种生产活动,其产品是人。而在这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教室、人力及其他要素,通过教师的劳动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来。从另一方面上讲,民族教育投资是开发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积累人力资本的物质基础。

先导型地位:凯恩斯的乘数原理说明经济中某一变量的变化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所引起的另一相关变量变化倍数的理论。根据乘数原理,民族教育投资的增加将改变人们对教育消费的预期,增加教育的消费能力。民族教育投资的增加所带来的直接效应是学校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的增强,办学条件的改善,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等。

战略性地位:首先,民族教育投资对于发展民族教育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民族教育投资应具有持续性。其次,它是实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存量开发和人力资本增量积累战略的重要步骤,这关系到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前景。最后,民族教育投资对改善民族关系,维持民族地区的稳定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特殊性地位:民族教育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必须贯彻收益最大化原则,但是它又具有无法取代性、高收益性和政治敏感性。

二、民族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

(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成本—收益分析

在经济社会中,资源是相对稀缺的,凡是与人类经济活动有关的问题,都涉及到成本收益的比较。经济学家从收入与教育成就的关系对教育投资收益率进行了估算:

舒尔茨的估算方法:舒尔茨使用劳动者工资差别直接计算每级学历的教育投资收益率,公式为:某年级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某级毕业生人均收入-前一级毕业生人均收入)/用于某级教育的年人均费用。

世界银行的估算方法:教育收益率=税前收入/(机会成本+对教育的公私支出)。

我国学者认为,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没有发达国家完善,仅用工资差别很难反映教育程度的差别,因此教育收益率的计算不能仅用工资差别来反映,而用劳动生产率(某级教育的劳动者的劳动简化系数)表示。他们用此方法估算的1995年大学生的劳动者的教育收益率为13.44%。

2.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一般均衡理论。投入—产出分析从一般均衡理论中吸收了有关经济活动中相互依存性的观点,并用代数联立方程体系来描述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其特点是:在考察部门间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关系分析时,能够发现任何局部的最初变化对经济体系各个部分的影响。

在研究民族教育投资经济效果时,我们用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分析其经济效果。但有两个问题在考察中有一定的难度:教育投资的增加和学生数量、学校数量呈现非线性关系,因此需要找一个变量来进行替代。我们可以取教育投资与三大产业人数来度量其投资效果。此外,在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下,西部人才所培养的很多人才都大量流失,造成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基本上是净投入而得不到人才回报、经济增长回报的支撑。这种情况下,投入—产出分析中较为可行的只能是家庭的教育投入—产出分析。

3.边际分析

教育投资收益构成的多元性和教育收益的迟效性,以及在计算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时,国民收入及增长涉及很多因素,因此在计算时必须设定必要前提条件:假定个人收入多少、教育年限长短、教育投资增量大小与人力资本水平。在此前提下,以一定的折算系数把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复杂劳动”折合成以基准单位计量的“简单劳动”,然后求出一个平均教育投资贡献率,去乘以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增长额或增长率,得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舒尔茨计算出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高达33%的影响曾一时被作为最权威的结论而被各方引证。这里需注意,舒尔茨的方法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完全适用。探讨适用于我们自己的教育投资评价方法,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三、民族教育投资经济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首先,民族教育投资推动了民族地区各类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为民族地区乃至全国提供了大量的、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力,所积累的人力资本是民族地区最大的本钱。

其次,由于民族教育投资数量结构不尽合理,对部分地区而言,民族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改善民族教育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在投资结构上进行动态调整,要把重点放在基础教育的投入上。

第三,民族教育投资给民族地区带来的实惠不多,主要表现在人才外流。故我们要建立起人才的回流机制,为民族地区培养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此外,民族地区教育投资对民族地区的家庭带来的福利目前也不明显。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结束,这期间的投资数目是相当可观的,何况民族地区经济还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民族地区不少家庭还处于温饱贫困状态。因此。对于民族地区学生实行倾斜的、特殊的就业政策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忠斌主编.民族经济发展新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金炳镐,宋太成,马锦卫,刘翠兰,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北京:红旗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李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