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失海老年人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1

失地失海老年人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应琪毕聪珍于凤梅安静

应琪毕聪珍于凤梅安静(大连市开发区医院辽宁大连116600)

【摘要】目的:了解失地失海老年人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大连开发区85名失地失海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和一般资料问卷对其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影响失地失海老年人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结论:失地失海老年人生存质量中等,有效干预主要影响因素可提高其生存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生存质量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1-0198-02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10%,65岁及以上人口也突破7%[1]。截止2008年1月份大连开发区失地失海人员超过二万五千余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八千余人,占总数的32%[2]。为此,本研究对大连开发区失地失海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进行调查,旨在了解此类老年群体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卫生服务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大连开发区91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纳入标准:年龄≥60岁,失地和(或)失海,意识清楚,可正常交流,知情同意的老年人。

1.2方法采用访谈法及统一的量表进行调查。调查表包括3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目前工作情况等。②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共计26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5分,得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好。③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包括自我实现、健康责任、压力处理,共计42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生活方式发生的频率记分,其中1=从不,2=偶尔,3=经常,4=总是。两者均为成熟量表,有良好信度和效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1份,有效问卷85份,有效率为93.41%。

1.3统计方法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见表一。

表一失地失海老年人的一般情况

2.2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总生存质量3.68±0.83分,总健康状态3.00±1.07分,满分5分。生理领域13.49±6.23分,心理领域13.49±3.03,社会关系领域14.36±2.44,环境领域14.03±2.75,满分20分。

2.3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见表二。

表二失地失海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状况(n=85)

2.4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以WHOQOL-BREF中4个领域的得分与一般资料得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进行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筛选出相关变量,将其作为自变量与WHOQOL-BREF中4个领域的得分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3讨论

3.1失地失海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失地失海老年人生存质量偏中等。总生存质量、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得分高于曹文静等关于农村地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调查结果[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43、3.867、3.789、6.730,p=0.000、0.000、0.000、0.000);总健康状态、生理领域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811、1.226,p=0.074、0.223)。根据《大连开发区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实施办法》,政府给被征地人员提供生活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这可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3.2失地失海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

3.2.1一般资料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发生各种生理性退行性改变,加上生物、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发生病理性改变[4],使伴随疾病数量增多,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态。

3.2.2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是个人为了维持或提高健康水平,达到自我实现和满足的一种自发性的、多层面的行为和感知,包括适当营养、运动休闲、压力处理、健康责任、人际社会支持及自我实现。本研究结果显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是总生存质量、社会关系领域和环境领域的影响因素;自我实现、运动、人际关系是总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自我实现、运动是心理领域的影响因素;运动还是环境领域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统计研究,2004,(8):50-53.

[2]http://newspaper.lndaily.com.cn/lnrb/200509/8142620050930.htm

[3]曹文静,孙建萍,牛建华,等.贫困地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护理研究,2008,22(4):1053-1054.

[4]化前珍.老年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