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结核围手术期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腰椎结核围手术期的护理

王本月

上海长征医院200003

摘要:目的:了解腰椎结核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运用所学习课本知识以及临床实践,对腰椎结核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总结。结果:腰椎结核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能够降低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结论:腰椎结核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腰椎结核;围手术期;护理

腰椎结核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继发性结核病变,原发病灶多为肺结核,临床上常以抗结核药结合手术治疗为主[1],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提高手术成功率,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4年1月—2016年1月对38例腰椎结核患者实施了腰后路减压病灶清除术,

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龄22—64岁,腰椎结核22例,胸椎结核8例,胸腰椎结核8例,入院时患者腰背部酸痛,血沉增高,CT检查显示骨质破环,入院时全瘫12例,不全瘫6例,术后回访6个月—1年,恢复良好,10例患者可下床行走。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

腰椎结核患者住院时间长,疾病对患者的消耗大,患者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担心术后疼痛以及恢复的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时给予患者鼓励,讲解手术的必要性以及成功案例,给病人树立自信心。为患者手术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2抗结核药物与饮食护理

结核患者病程长,使用结核药一般1-2年,用药过程中可出现毒副作用[2],术前要求正规使用抗结核药物一般2周,服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血沉变化,同时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体质较弱或者贫血患者可给予患者输入新鲜血改善患者身体状况。

2.3休息

腰椎结核患者,因消耗大,椎体活动性差,因此术前患者应该卧硬板床,指导患者轴线翻身,减轻患者疼痛,减轻脊柱压力,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4术前常规准备

完善患者各项检查,采集血标本,给予患者青霉素实验、血型及交叉配血,准备手术物品,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床上大小便,术前一晚12小时禁食,8小时禁水。

3.术后护理

3.1生命体征监测

患者术后给予平卧,头偏向一侧,给予心电监护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同时给予患者低流量吸氧,一级护理患者每15min-30min巡视一次,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术后24小时是血肿形成阶段,48小时达到血肿最严重状态[3],观察患者双下肢运动感觉,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医生。

3.2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引流管受压、折叠,保持负压状态。密切观察患者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引流量并做好记录。

3.3饮食护理

腰椎结核患者术后通气可给与患者高蛋白高热量的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不得进食牛奶、豆浆等胀气食物以及桂圆银杏等活血食物。

3.4疼痛护理

术后伤口较大,因此给予患者常规使用止痛药,如果患者术中使用镇痛泵,应告知患者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副作用,恶心、呕吐、镇痛不全尿潴留等,一般48小时拔除。除此之外给予患者心理上安慰,转移患者注意力等。

4.并发症预防

4.1预防肺部感染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身体消耗大、术后伤口疼痛导致患者不敢或者无力咳嗽,应当术前开始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定时翻身叩背,给予患者雾化吸入,促进患者排痰。

4.2压疮护理

术后6小时可给予患者轴线翻身,保持床单位整洁,用塞肤润按摩患者尾底部、以及骨隆处,出汗患者及时更换衣服。

4.3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患者卧床后不习惯床上大小便,易发生尿潴留,容易引起尿了感染,每天给予患者洗必泰会阴护理2/日,定时夹闭导尿管,每2-4min放尿一次,目的是训练膀胱挛缩功能,嘱患者多喝水,产生尿意,争取早日拔除尿管。

4.4预防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

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引流管及尿袋不得高于患者伤口及会阴部,以防倒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糖尿病患者注意患者血糖的变化。患者术后活动减少,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引起静脉血栓,术后要观察患者双下肢的温度、及是否肿胀,定时测量患者小腿周长,预防性使用血栓弹力袜。

5功能锻炼

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必须通过自主锻炼,任何治疗都无法代替自主锻炼[4]。术后第二天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以及足背伸屈锻炼,3个月后,视情况佩戴支具下床,做到起床“三部曲”,防止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

6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出院后继续服用抗结核药物并定期复查血沉、肝功能等,3个月视情况佩戴支具下床,多卧床休息,进行腰背肌锻炼,加强营养。如有不适,门诊随访。

参考文献:

[1]靳美桃、宋浩沂腰椎结核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5):1096.

[2]杨卫英,赵萍,崔萍.胸腰椎结核围手术期的护理临床肺科杂志,2003,8(1):30.

[3]贺爱兰.使用专科护理丛书(骨科分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143.

[4]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