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气管支气管X线穿透性异物诊断应用CT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儿童气管支气管X线穿透性异物诊断应用CT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刘有宝

(武汉市黄陂区中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300)

【摘要】目的:经过临床实践,分析儿童气管支气管X线穿透性异物诊断应用CT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间接诊的80例气管支气管的患儿,对这些患儿全部采取摄片或胸部透视上的检查,观察气管支气管上的异物。结果:经过诊断,可知患儿的异物位置:40例为右主支气管异物,25例为左主支气管异物,15例为气管异物。患儿的CT诊断结果:(1)异物的本体,CT扫描可以比较直接地显示出异物存在管腔内;(2)支气管性的阻塞,CT扫描可以发现患儿的下方支气管呈现轻微扩张或者充气现象;(3)纵隔“双边”,该组实验中的50例患儿影响呈现出一定程度纵隔移位;(4)肺气肿,CT扫描可以发现患儿均有一定程度的肺气肿症状;(5)胸部呈现“双边”。结论:相比于一般性的X线检查,对气管支气管患儿采取CT诊断,可以较为显著地显示出患儿气管中的一些异物,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群体;气管支气管;X线穿透性;CT诊断;回顾性临床分析

RetrospectiveclinicalanalysisofCTinthediagnosisoftracheobronchialX-rayinchildren.

LiuYoubao

(wuhanhuangpidistricthospitalradiologydepartment,wuhan430300)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retrospectiveclinicalanalysisofCTinthediagnosisandapplicationoftracheobronchialX-rayinchildrenthroughclinicalpractice.Selectionmethods:ourhospitalfromOctober2016toMarch2018acceptsthe2018casesoftrachealbronchusofchildren,thechildrenalltakeradiographyorchestperspectiveoncheck,observationonthetrachealbronchusforeignbody.Results:afterdiagnosis,theforeignbodypositionofthechildwasdiagnosed:40caseswererightmainbronchialforeignbody,25wereleftmainbronchialforeignbody,and15weretrachealforeignbody.CTdiagnosisofchildren:(1)thebodyofforeignbody,CTscancanshowtheforeignbodyinthelumendirectly.(2)bronchialobstruction.CTscancandetectslightdilationoraerationinthelowerbronchusofthechild;(3)mediastinal"bilateral",theinfluenceof50childreninthisgroupofexperimentsshowedacertaindegreeofmediastinaldisplacement;(4)pulmonaryemphysema,CTscancandetectacertaindegreeofemphysemainchildren;(5)thebreastsappear"bilateral".Conclusion:comparedwiththegeneralX-ray,CTdiagnosisforchildrenwithtrachealbronchus,canmoresignificantlyshowssomeofchildrenwithairwayforeignbody,theeffectsignificantly,canbeappliedinclinic.

[keywords]childrengroup;Tracheobronchial;Xraypenetration;CTdiagnosis;Retrospectiveclinicalanalysis.

儿童气管支气管为呼吸内科常见性的一种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高,由于因素众所,对此,需要准确地探测出异物的位置。临床上对于其诊断的方法各异,效果也不太统一。对此,本文选取我院从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间接诊的80例气管支气管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从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间接诊的80例气管支气管的患儿,患儿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个月—12岁,其中6个月--4岁的患儿有10例,4岁-12岁的患儿有70例;其中男童50例,女童30例,男女比例为5:3。这些患儿进院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不畅等。经过肺部听诊,所显示的结果为:喘鸣音有50例,占总数的62.5%;中、细水泡音有25例,占总数的31.25%;痰鸣音有5例,占总数的6.25%。

1.2方法:患儿被送进医院之后,医生应当先从临床症状、病理上进行分析,在采用摄片或胸部透视等辅助手段,以此提高诊断率。本院采用美国的HispeedNX/i双层的螺旋CT机对患儿进行扫描,对于哭闹的患儿注射镇静剂,保持他们安静,患儿保持一个仰卧位的姿势,利用CT机轴面对以上患儿实施有效地扫描,并且选择机器中的基础性二维图像范围实施有效的重建[1],诊断医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

经过以上扫描之后,可以得到冠状、斜位的图像,对它们的影像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儿童气管支气管内异物的位置、形状、大小、软硬度等,还能够有效地检测出该异物与气管分叉之间的距离。可以先对患儿的CT图像实施有效地重建,在对其使用3D软件,这样就能够得到清晰的影像,在对其进行重建[2]。医生在这些影像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其进行有效地分析,以此准确地得到患儿的异物位置、患儿的CT诊断结果等。

2结果

经过诊断,可知患儿的异物位置:40例为右主支气管异物,25例为左主支气管异物,15例为气管异物。患儿的CT诊断结果:(1)异物的本体,CT扫描可以比较直接地显示出异物存在管腔内;(2)支气管性的阻塞,CT扫描可以发现患儿的下方支气管呈现轻微扩张或者充气现象;(3)纵隔“双边”,该组实验中的50例患儿影响呈现出一定程度纵隔移位;(4)肺气肿,CT扫描可以发现患儿均有一定程度的肺气肿症状;(5)胸部呈现“双边”。

3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在享受着巨大的物质财富时,也面对着日益污染严重的生活环境,身体正在遭受各种疾病的折磨。近几年来,国内的空气污染严重,各种呼吸道疾病也呈现一个急速上升的趋势。其中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儿童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儿科常见、急需解决的一大疾病,对此,需要采取合理诊断措施。

先前应用的X线平片,存在着分辨率低,观测视野狭窄,容易重叠等因素,常常发生误诊漏诊现象[3]。螺旋CT扫描作为临床影像检测的新技术,极大地开阔其视野,分辨率非常高,准确地探测出异物存在的部位、大小、形状,可以比较形象直观地探测出异物的走向以及气管移动的情形,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探测出气管异物的部位,这样就提高了异物的确诊率,有效地降低了误诊漏诊率。笔者长期从事该方面的研究,认为儿童经常出现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一大因素就是生活习惯的因素,常见的异物有鱼刺、瓜子、食物碎屑,由于零食的种类日益丰富,各种各样的形式都有,这也是异物发生的一大因素[4]。为此,家长在为儿童选取食物或零食时,应当要注意其硬性,在饮食上避免出现异物阻塞的现象。大量临床研究发现,气管异物的大小、存在的时间将与胸部的改变发生抵触,一旦当异物呈现不规则的形态,或颗粒比较大的时候,出现阻塞小儿主支气管的概率就非常的大,这样就比较容易出现严重性的呼吸困难[5]。对此,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及时清除气管里的异物,防止出现因异物阻塞而出现窒息的现象。

综上所述,相比于一般性的X线检查,对气管支气管患儿采取CT诊断,可以较为显著地显示出患儿气管中的一些异物,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时正义,熊文明;螺旋CT和X线检查对小儿气管支气管X线穿透性异物的诊断价值[J],华夏医学.2015,12(03):193--194

[2]潘昌杰,钱农,刘炜等;幼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低剂量MSCT重组成像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6,12(05):193--194

[3]Pinto,A.Scaglione,M.,F.Tracheobronchialaspirationofforeignbodies:currentindications

foremergencyplainchestradiography.RadiologiaMedica.2015,13(12):312-313

[4]Chiu,CY,Wong,KS,Lai,SH,Hsia,Wu,CT.Factorspredictingearlydiagnosisoffor-eignbodyaspirationinchildren.PediatricEmergencyCare.2016,11(07):157--158

[5]曹治婷,刘正刚,陈刚等;16层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技术在小儿气道异物检查中的应用[A].2014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