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沿河道路设计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城市沿河道路设计分析

边亮

边亮

湛江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摘要:市政道路在满足人们的便利出行和交通运输的前提下,还需具备与城市的美融为一体及美观的特点。因此,科学合理的设计是实现各种道路设计的合理性及功能。本文根据工程案例,对道路的特点及设计进行分析,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市政道路;横断面;交叉口

前言

市政道路所覆盖的面积比较广泛,市政道路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城市的各种市政设施进行有机的结合。比如供水、供气管道,在市政道路设计时需要全面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根据不同类别的道路功能及整体配合和统一性,对市政道路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是实现各类道路的有机结合及协调。目前的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是道路的通行能力、环保需求、可扩性,为以后的快速交通提供保障。

一、市政沿河道路的特点分析

沿河道路与其它的市政道路不大相同,沿河道路由于受河道的制约,从而导致转换方向单一,但其相对于其它市政道路的景观性、娱乐性更高一些。沿河道路一般是通过T形平交或立交实现方向的转换,具有不对称性、不均衡性。

(一)与跨河道路主要为立体交叉

从路网整体情况来看,沿河道路必将与跨河道路存在交叉。由于沿河,特别是所沿河道为等级航道时,由于交叉点距跨河桥梁较近,受桥梁净空影响,立体交叉将是主要的合理选择。

(二)景观性、娱乐性要求较高

河网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稀缺资源,同时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已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既是陆地的边沿,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具有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敞空间。城市滨水区不仅是联结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地带,而且是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不仅包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滨水区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它是城市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形象的景观节点,是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

二、市政沿河道路设计对策及效果

结合上述市政沿河道路特点,以某市政道路设计为例,进行沿河道路设计分析。

某市政道路是沿河西岸贯穿城市南北的一条城市主干道,在整个路网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段全长11.061km,设计速度为60km/h,桥梁设计荷载采用城一A级。

针对以上特点,设计开展了相关内容的方案研究。

(一)因地制宜,合理布置道路断面形式

针对沿河道路交通转换方向性单一、明确的特点,可以优化沿河道路横断面布设。

从机动车交通角度来看,由于市政道路路网密度较大,基本上道路间距在300-500m之间,考虑到交叉口渠化要求、公交停靠站的布设,而沿河道路基本均为T形交叉,因此为避免频繁变换车道,可在远离河道一侧增设一条车道,采取不对称车道布设。

从非机动车及行人出行角度来看,由于出行要求均集中在远离河道一侧,因此靠河道一侧可不设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而在远离河道一侧设置双向非机动车道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宽人行道宽度。

市政道路东侧规划为距运河边20-200m宽度不等的沿运河景观绿化带,道路西侧为各规划地块,所有相交道路均从西侧与该工程T形交叉。该市政道路规划方案为三幅路断面形式,双向四车道,两侧设置侧分带及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考虑到出行要求主要集中于道路西侧地块间交通转换,因此该工程取消了东侧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仅西侧布设了人行道及双向非机动车道,减少行人及非机动车频繁过路,既方便了行人及非机动车,也避免了对机动车交通的干扰。同时,考虑交叉口较密,为满足交叉口渠化要求、公交停靠站的布设、方便相邻被交道间交通转换,该路段西侧增设一条机动车道,形成双向五车道非对称布设,即靠运河一侧为两车道,另一侧为三车道。该工程在规划红线范围内对断面形式进行了优化处理,得到了规划及相关部门的认可并最终得以实施,从口前运营情况来看,达到了预期效果(图1)。

图1市政道路路段

(二)根据交通特性,优化交叉口交通组织

受沿河道路交通转换方向性单一、明确这一特点影响,从道路交叉角度来看,沿河道路交叉口大多为T形交叉,因此针对这一特点,在做好交叉口渠化优化设计及信号灯相位设计的前提下,可实现靠河一侧直行方向上的连续交通流。

针对不同平交口特点,合理采用渠化方式,对于受信号灯控制的各主、次干道平面交叉口,根据交叉口不同特点采用相应渠化方式:对于道路东侧(靠运河侧)有条件拓宽的,东半幅机动车道向外拓宽1条车道,即由两车道拓宽为三车道,渠化成“3进3出”(图2);对于道路东侧受限,没有拓宽条件的,通过交通标线将五车道划分为“3进2出”形式(图3)。

图2“3进3出”式渠化平面交叉口

图3“3进2出”式渠化平面交叉口

(三)允分利用跨河道路桥梁桥孔,合理布设互通立交

沿河道路与跨河道路相交时,受桥梁净空影响,必将形成立体交叉。针对这一特点,应结合相交道路纵面及桥梁设计情况加以全面考虑。若条件允许,可利用相交道路桥梁桥下净空进行下穿,并利用周边道路或设置专门匝道进行交通转换,形成立体交叉。同时,为缩短人非慢行交通的绕行距离,可根据跨河桥梁具体情况设置人非梯道沟通慢行系统。

考虑到该工程仅西侧有交通转换需求,因此采用半筒稽叶形互通立交与跨京杭运河道路进行交通转换,并结合周边路网的规划情况,灵活进行匝道设置。即市政道路利用大桥桥孔下穿被交道路,结合周边路网设置南、北两条匝道连接市政道路与相交道路,匝道与被交跨运河道路以右进右出的形式进行沟通,而与市政道路则采用T形平面交叉。

(四)充分利用沿河区位资源,注重生态设计,优化道路景观设计

沿河地带是城市不可多得的生态、景观资源,这就要求市政沿河道路设计时必须考虑景观的设计、生态的设计。道路设计时可结合所沿河道的特性从绿化、沿线景观小品、桥梁栏杆样式、人行道铺装等方面进行整体景观设计。

工程同时也是一条沿河重要景观大道,景观设计以人的视觉感观作为设计核心,优化人工植物群落,突出沿运河景观带及季相的变化,力求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1)优化人工植物群落,运用植物的多样性及各种形态、形式,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

绿带采用阵列式和自然群落式的种植形式,形成整个植物景观的基调,其间隔自然式布置段落,以树形优美、颜色明艳、花朵烂漫的树种突出四季开花的景观特征,林前以夹竹桃、金边黄杨为主体灌木,再配以其他花团锦簇的灌木如花石榴、红叶李、八角金盘、金丝桃等,在背景林的映衬下,反映出丰富的季相变化并营造出层次分明、有丰富天际线的植物群落景观。

(2)通过不同品种的花灌木和开花乔木使路人在视觉上得到美的享受,并通过花径组织和错落有致的高低乔灌木的层次变化,使景观空间更加富有变化和趣味性。

(3)结合道路东侧沿运河景观绿化带的建设,适当布设了景观小品。

(4)设计中配合景观设计的总体风格,选用了造型优美、古朴的特色桥梁栏杆形式。

(5)在设计过程中,坚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原则,贯彻环保、低碳设计理念,采用透水人行道结构。透水人行道的优点在于自然降水能够迅速透过地表,适时补允地下水资源,并且透气透水性好,发挥土壤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的优势,消除“热岛效应”;同时可有效改善雨天行走的舒适性。

三、结束语

市政沿河道路的设计应在分析沿河道路具有的特性和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各个项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该文以某市政道路为依托,探讨了此类项目的设计策略,为今后设计市政沿河道路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梁兴胜.市政公路设计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5)

[2]何飞.浅谈市政道路设计的重要性[J].科技创业家.2012(13)

[3]谢厚宽.浅谈城市市政道路设计[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1)

[4]蔡智巧.现代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问题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