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人员血源性感染的职业防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手术室护理人员血源性感染的职业防护

李琳解丽君(通讯作者)董芳

(北戴河疗养院麻醉科)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血源性感染的职业防护意识。本研究从血源性感染的危害因素及感染途径、职业防护措施两大方面进行阐述,以促使手术室护士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并正确采用防护措施,避免感染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血源性感染;手术室;防护措施

手术室作为一个专业科室,工作繁重、节奏紧张,而且还是高危区,其特殊的工作环境,每时每刻都对护士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其中不乏多种职业危害,树立职业安全意识,妥善处理现存问题,同时予以正当防范,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护士的健康,是值得我们予以重视和探讨的。本研究以血源性感染为例,探讨其危害因素、感染途径及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措施。

1危害因素及感染途径

1.1危害因素

最常见的就是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还包括艾滋病(HIV)、梅毒、疟疾等。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国,而艾滋病的发病率也正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其危险性可想而知。针刺伤时,只要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伤者感染HBV,其概率为6%~30%,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3%[1]。而且病毒感染后到发生血转化有一定期限,如HBV为8周,HCV为8周,HIV为6个月。而到发病又有一定的潜伏期,如HBV为45~60d,HCV为45~60d,HIV为12年。这段时间内,伤者本身也成了病毒携带者的危险因素之一。

除了病毒,还有一些细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如铜绿假单胞菌、破伤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甚至还有寄生虫,如疟原虫。

1.2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包括:意外针刺伤、刀割伤、污血溅落到眼睛里或沾染皮肤等,即经过黏膜和非完整性皮肤传播,不会通过吸入血气溶胶而传播。皮下接触HIV的危险性是0.3%,黏膜接触则为0.09%;针刺感染HCV的危险性为1.8%[2]。

有研究表明,在血液及各种体液中含病毒较多的分别为:血液、血液成分、伤口感染性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羊水、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3]。

2职业防护措施

2.1手术防护

2.1.1病人

术前完善各项必要的检查与化验,包括肝功能、乙肝抗原、抗体、丙肝、梅毒、艾滋病等,已知感染者应做好细菌或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特殊感染时应在手术单上注明,以便于手术室作出合理安排。

2.1.2护士

(1)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相关疫苗的接种

如:乙肝疫苗。通常对乙肝表明抗原阴性者进行接种,是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且对丙肝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术前应自我检查

手部皮肤有破损者原则上暂不参加手术的洗手工作,尤其是某些感染性手术。而担当巡回护士时应做好自我防护,如戴手套、穿隔离衣,接触病人前后,尤其是触及血液、体液后必须洗手。

(3)术中根据具体情况作好充分的防护

①穿手术衣: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最好选择一次性手术衣。

②戴手套:虽然手套不能防止针刺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机体内的量,从而降低感染的危险性。手套有破损或污染时及时更换。必要时可戴双层手套。

③面罩、护目镜:以防术中可能出现血液溅到护士头面部的情况,避免增加感染的机会。

④严谨操作:应思想高度集中,规范操作,正确传递锐利器械(可将其置于弯盘等固定容器内),及时收回并妥善放置,以免伤及自身和他人。

(4)术后

及时、正确处理缝针、刀片、针头等尖锐物品、各类敷料以及病人的引流物、冲洗液等,减少危险物的暴露时间。地面及物品表面的血迹应用含氯溶液实施清洁。

2.1.3医师

必要时术中戴面罩或护目镜,避免野蛮操作,保护自身,也要爱护护士。

2.2意外损伤的处理及防护

2.2.1伤者

(1)针刺、刀割伤

应立即挤出血液,用聚维酮碘(碘伏)或其他消毒剂消毒,再次刷手、更换无菌手套,严重时更换其他护士。

(2)皮肤接触血液体液

立即用肥皂、清水冲洗,必要时用消毒剂清洗。

(3)黏膜接触血液体液

若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溅入口腔、眼睛,应即刻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而后点滴含有抗生素的眼药水[4]。

(4)报告

在受伤后24h内向有关部门或领导报告,并及时做好登记工作,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否穿戴防护用具,损伤发生的原因、部位、事后处理措施,病人的血液生化指标以及护士本身的健康情况。

(5)药物、疫苗预防

有条件者可于事后注射疫苗。如可疑感染HBV时,可注射特异性乙肝高价免疫丙种球蛋白、乙肝疫苗;如暴露于HCV时,因目前暂无相应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故应及时进行HCV抗体检查。有专家建议接触4-6周后检测HCV的RNA,如可疑感染HIV时,立即检测HIV抗体,并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AZT(叠氮脱氧核苷),以后定期复查,同时注意跟踪期间有无出现临床症状,且不献血、停止哺乳等[5]。如可疑感染破伤风时,亦应注射疫苗。

2.2.2管理者

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督促、关心护士,减少损伤的发生并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1)防范教育

定期进行工作安全教育,使护士深刻认识到危险因素的严重性和安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防范意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2)规范操作

事故的发生,往往与护士粗心大意、技术不娴熟、动作不规范、防范措施不到位等因素有关,而且大多数伤害是可以避免的,故加强技能训练是保障职业安全的关键。

(3)安全创新

改建工作环境,应用新药物、新技术、新产品之前必须考虑其安全性。

(4)建立规章制度

很多国家都已做出各类规定,包括安全处理血液污染的物品及环境,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及人员,发生意外暴露后的处理、报告程序、事后的跟踪观察,以及定期医务人员健康检查,相关医疗费用的支出方式等。一方面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损失,保护工作人员,另一方面便于统计,以提出更好的防范措施。

3小结

手术室护士每日接触最多的就是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因此感染一些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概率变得很高,据报道,通过医院内血源性传播的疾病有20多种,最常见的就是乙型肝炎(HBV),HBV感染也是手术室护士意外血源性感染中最常见的。有研究表明手术室护理人员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内科及外科护理人员[6]。我国又是HBV的高发国,其危险性可想而知。其感染途径可以是通过沾有病毒的针头、刀片等锐性物件直接刺入或切割皮肤,也可以是患者体液或血液溅入眼内或护士皮肤本身已有伤口又直接接触到沾有患者体液或血液的敷料和器械。据调查,约有11.7%手术人员存在意外的血接触[7],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有效的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武冬冬,陈娟,高静.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2013,27(27):3037-3039.

[2]王红艳.浅谈如何预防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J].医学信息,2013,(27):289.

[3]张炜冉,米惠茹,师静.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5(8):114-116.

[4]吴世雯.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原因分析与防护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9):1433-1434.

[5]邓广肖.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4):48-50.

[6]张玲花.手术室护士的血源性感染和防护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2,19(7):776-777.

[7]邓霞.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及防范[J].包头医学,2017,41(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