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社区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心理干预在社区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艾夕芬

艾夕芬

宜兴市肿瘤医院214206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社区脑瘫患儿、家长以及医护人员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自宜兴市残联扶持免费治疗的脑瘫患儿42名,家长及医护人员160名进行心理干预。[结果]心理干预一年后的结果表明,心理干预能够降低对象的期望值,有效改善对象的焦虑、抑郁、敌对、恐怖等心理疾病,提高了康复治疗的依从性,使医患关系互信、和谐。[结论]心理干预提高家长和基地医疗康复人员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缓解或解决心理问题,对社区脑瘫患儿坚持持久康复治疗和保持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效果。

关键词:心理干预;社区;脑瘫

脑性瘫疾(cerebralpalsy,CP)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性瘫疾发病率高达1‰~5‰,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和落后,一部分还伴有语言、智力障碍及行为异常。脑瘫严重影响患儿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时,患儿得病后给父母带来严重心理压力并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1]。可以说,一个脑瘫儿童背后牵涉到一个小家庭、一组大家庭,涉及到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相应的护理人员,还有一批康复治疗人员。

可以看出,脑瘫儿童存在较高的患病率,医疗康复工作、生活照料事务极为繁重,又存在着一个长期却又难以见到良好效果的前景,给家长及相关人员带来非常严重的心理、生理影响和经济负担,是一个相当严峻的社会问题。而从社会心理问题的角度,又存在着种种误区,如,不重视、不关心、歧视等。其中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家长和护理、医疗康复人员)处理得不好,反过来严重影响治疗与康复的效果。

1实验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自宜兴市残联扶持免费治疗入驻康复基地的脑瘫患儿42名,全部符合脑性瘫疾诊断标准,家长140名及康复工作人员20名,共计202名实验对象。

1.2社区心理干预方法

对202名服务对象进行心理辅导前后,进行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调查。从2014年3月开始,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心理档案,进行为期一年的心理援助活动。团体辅导一个月一次,个体咨询一个月2次。心理辅导的方法有统觉训练、沙盘游戏、户外团体等。帮助家长建立2-4个自我管理、同伴互助组织,提供技术指导,相互交流,提高治疗康复效果。

1.2.1建立实验对象的健康档案开展心理调查,了解个体情况,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相关信息,以便之后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个体咨询和辅导。

1.2.2社区健康教育干预采用心理健康促进方法和心理治疗技术进行相关的专业服务,用面对面方式,活动的形式为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一对一咨询相结合,并发放心理健康知识手册、脑瘫儿童康复读本、宣传画及各类宣传海报、知识读本等。有《健康从“心”开始》、《脑瘫孤独症儿童的家庭康复》、《脑瘫基础知识与(家庭)康复治疗》、《脑瘫儿童康复》、《儿童营养指导》、《情绪管理》、《手操指导》、《不良情绪与心理疾病的关系》、《放松训练和睡眠的调整》等。通过这些专题讲座,让大家认识到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期望过高,降低家长希望通过康复训练能达到正常儿童、效果与期望不一致而导致家长的焦虑、悲观和对患儿前途的担忧,从而使家长了解患儿康复是持续渗透在日常生活点滴中的过程,在医疗机构短暂的康复训练完全不能快速持续显效,让其重视和参与持久的家庭康复训练,以提高之后脑瘫康复治疗的效果[2]。

1.2.3心理咨询干预每月一次的健康讲座结束后,志愿参加项目的多位心理咨询师对患儿和家属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让他们学会平时遇事倾诉,紧张时运用放松疗法,改变认知,降低期望值,量体裁衣式康复,将康复治疗持续渗透在患儿日常生活点滴过程中,认识到提高患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比智力训练更有实际应用价值等,掌握有助于患儿及家属身心健康的方法。

1.2.3.1心理康复心理康复是指通过心理咨询师与家长、医护人员日常的接触及各种教育训练活动等,减少或消除脑瘫儿童的心理障碍,调整他们与别人的关系,恢复和形成脑瘫儿童正常的心态和人格。所以,在康复训练中尽可能多地提供成功的体验,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用成功的体验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对他们因能力而造成的失误从不批评,对他们遇到的任何困难都给予极大的关怀和帮助,父母应用更多的爱逐渐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灵,使他们能接纳他人,愿意与他人交往和游戏,也愿意接受他人施与的康复训练措施[3]。这些将为他们融入社会群体打下了基础。

1.2.3.2肢体康复肢体康复是通过各种训练手段对肢体残疾部位加强功能的锻炼,尽可能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和恢复残疾部位的功能,逐步达到生理上的自理自立。随着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和提高,逐渐减少他们对家人的依赖,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1.2.3.3智力康复智力康复是通过患儿每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区角活动及个训,让脑瘫孩子参加各类游戏和活动,刺激他们在各种感官的引发下,挖掘潜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智力水平。随着肢体的渐渐康复,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各种技能的掌握和心理咨询师、医护人员、家人及周围人的鼓励和表扬,使脑瘫儿童得到以前没有的微笑和鼓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卑感渐渐消失,“我能行”的自信心逐渐建立,逐渐建立起正常的心理和心态,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欲望,去接触周围的人和事,参加集体活动,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用自己的努力和意志以及好学的精神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得到智力的康复。

所以,智力的康复和肢体康复及心理康复密切配合,缺一不可,家长、医护人员要把握好之间的关系。

1.3效果评价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的调查方法,分别于心理干预前和心理干预一年后,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自编问卷调查。填写前由调查员给予统一指导,在说明本次调查意图的基础上,受试者在指定时间内以自评的方式集中填写问卷。不会自填的患儿家属由志愿者一对一询问后客观填写。答题后回收问卷,剔除无效问卷。

2结果

经一年的心理干预后,202例服务对象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大家在一起性格变开朗了,健谈了,抱怨少了,健康知晓率也高了,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提高了20%,心理问题检出率下降了20%。医疗康复人员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提高了20%以上,心理问题检出率下降20%以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患儿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治疗效果,使患儿残障率减少到最低。统觉训练有效率提高了20%,并建立了家长同伴互助小组。

3讨论

脑性瘫痪是儿童期严重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孩子被诊断为脑性瘫痪,家长首先感到的是震惊、恐惧,他们会受到严重打击,患上所谓的“打击综合征”,被焦虑、内疚、羞愧、失望和自怜等不良情感折磨。脑瘫患儿及家长一般都会有神经质、内向的个性,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等心理上症状。反过来,如果家长不能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现状,那么,孩子的缺陷则可能会发展得更加严重,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生活也会受到部分或很大的影响。所以,及时做好脑瘫儿家长的心理干预不可或缺。

脑瘫又是慢性非进行性疾病,治疗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而且,家长须用量体裁衣式康复,将心理康复、肢体康复、智能康复持续渗透在患儿日常生活点滴过程中,是更有助于患儿及家属身心健康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满相,黄任秀,张靖,等.家庭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4:3907-3909.

[2]宋红娜.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04:222-223.

[3]杜翔,梁松,吴兆芳,等.父母接受心理干预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5,04:26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