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例多源性骨肉瘤病的影像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1

10例多源性骨肉瘤病的影像诊断

阿汗·巴干接

阿汗·巴干接

(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836200)

【关键词】股骨远端干骺端髋臼踝关节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211-02

1.病史

患者,无原因出现股骨下端,髋关节,踝关节疼痛,为间歇性钝痛,运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近逐渐疼痛加重,呈持续性,夜间疼痛明显,影响睡眠。并发现股骨及踝关节内侧有包块,皮温升高。骨科查体;左侧股骨下端内侧可触及-5cm-4cm大小圆形肿块,肿块边缘界不清,表面欠光滑,位置固定,无疼痛。局部皮温较高,未见静脉曲张。多见于儿童。分析;(1).性别,男性大于15岁以下,女性大于15岁以下。(2).部位;股骨下端,髋关节,踝关节。(3).病灶性质:边界不清,密度均匀,表面欠光滑,位置固定,无压痛。

2.诊断印象

2.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与方法:选取2006-2012年之间的10例多源性骨肉瘤病患者,均经临床证实,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大于15岁以下,2例表现为左侧股骨下段痛疼,有包块,2例表现为双侧髋关节剧烈疼痛,走路时一瘸一拐,3例表现为踝关节无疼痛,有包块,3例表现为双侧胫腓骨干骺段剧烈疼痛,皮温升高。

2.2检查方法:

CT扫描采用500毫安螺旋CT扫描机及800毫安全身扫描机(日本岛津),平扫,厚度和层距为10mm,薄层扫描:层厚积层距4mm,采用国产BK500mA机,常规摄片机。

2.3影像学表现。

CT表现左股骨下段CT扫描:双股骨下端及胫腓骨上端见骨质明显破坏,内见针样及棉絮样瘤骨形成。病变突破干骺端骺板软骨侵及骨骺,周围见骨膜反应影,病灶突破骨质周围形成明显软组织肿胀,内有瘤骨形成。

3.诊断与鉴别诊断

多源性骨肉瘤病原发多源性骨肉瘤病变累及范围广泛,长骨干骺端及骨骺、短管状骨、腕骨及跗骨、子骨均可发生。成骨型影像学表现与骨肉瘤相同。中位于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的主要病变处呈现成骨型和混合型改变,骨干增粗,骨质破坏,肿瘤骨生成,病变侵及骺板及周围的软组织,形成肿块影(图1)。病变区内可见团状及不规则边缘的高密度象牙质骨形成,骨皮质破坏,肿瘤骨占据骨髓腔并侵犯骨皮质及其周围的软组织;破坏区内的肿瘤骨分布不均匀,密度高低不等。边缘可见骨膜反应及应及Codman三角形成;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影。

成骨型转移瘤成骨型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躯干,四肢长管状骨近端,具有向心性的特点,病灶边缘清晰,较少侵犯骨皮质,少有骨膜反应,无软组织肿块。并且多有原发肿瘤病史。

4.结论

原发多源性骨肉瘤又称多发性骨肉瘤,或骨肉瘤病;是极少见的髓内骨肉瘤。表现为一骨多灶,或多骨受累,sikveman早在1936年即有报道。本病分类较为复杂,说法不一。Mirra提出多发性的病变在6个月内发生的,其可分为儿童少年型和成年型。而病灶在6个月或更长时间非同时发生的,Mahoney等将其分为4类;1)儿童青年期同时发生的干骺端骨肉瘤;2)成人低恶度的同时发生的骨肉瘤;3)早期异时性多发性骨肉瘤(24个月以内);4)晚期异时性多发性骨肉瘤(24个月以上)。国内目前多分为同时性和异时发生性。又把同时发生性多源骨肉瘤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目前多见于15岁以前,后者多见于30左右。异时发生性多源骨肉瘤很难与骨肉瘤的骨转移相鉴别,多无临床价值。从理论上讲,大多数骨肉瘤富含血管和血窦,瘤细胞易侵入其中形成瘤栓,栓子极易脱落随血液而转移。

大多数病例瘤栓随血流转移至肺,少数经肺转移至骨骺。因此,骨肉瘤在多数情况下先出现肺转移,更严重时才出现骨转移,即肺转移往往发现在先。如果多发病灶同时出现,又无其它系统的转移,特别是肺转移时,应考虑为多远性。

4.1发病率罕见。

4.2年龄,性别分布临床上分早发型和晚发型,前者多见于15岁以下,后者多见于30岁左右。

4.3好发部位骨肉瘤病病变分布非常弥散,病变可以很多,有些很小,病变区并不局限于骨肉瘤的好发部位。除可侵犯膝,肩关节,其它骨及骨骺也可侵犯。

参考文献

[1]杨丽萍,刘东风.原发性多源性骨肉瘤的X线,CT及MRI诊断(附2例报告).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3,14;143-144.

[2]顾翔,屈辉,冯素臣,等,彭晓新骨肉瘤病的影像学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1154-1157.

[3]ResnickD,KransdorfMJ.Boneandjointimaging.3rded.philadeiphia,pa;EI-sevierSaunder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