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2

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

苍秋虹

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

苍秋虹(鸡西市中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8-0194-02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是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方法对82例脑卒中偏瘫的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姿势控制运动、随意运动的早期康复护理。结果82例患者均有步行能力,其中73例为独立步行,9例有助步行,73例患难者生活自理。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降低患者的依赖程度,恢复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并且下趋向年轻化,全国每年脑卒中患者数超过150万人,致残率达86.5%。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使偏瘫的恢复率有明显的提高,2001年1月-2003年龄6月,我院对于3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对2002年6月-2003年6月,我院对310例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的82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2例患者均为2002年6月-2003年6月首次发病并住院伴有偏瘫的脑卒中患者,1周内死亡除外。其中男47例,女35例: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91岁,平均年龄62岁:左侧肢体仿瘫48例,右侧肢体偏瘫34例:CT表现脑出血31例,脑梗死51例,意识障碍24例,尿失禁33列,进食困难20例,失语19例:入院最早2H,最晚为7D,平均为3.5D。按常用的肌肉分级分为重组(0-I级)32例,中级(II-III)25例,轻组(IV级)25例。

1.2方法采用我院常规康复护理方法,结合Bahath疗法,按脑卒中的功能特点,循序渐进,2次/D,每次30-40min.主要内容:(1)患肢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包括肩胛骨的活动,活动度从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2)健、患侧翻身练习:(3)搭桥练习:(4)腔关节背伸及踝关节背伸的牵张练习:(5)非治疗时间坐起训练:(6)床位抬高30°坐位训练:(7)患者承爱时间超过30min后床增高10°再训练,直到维持90°超过30min后开始训练床边健侧、患侧起床练习:(8)站立平衡练习:(9)步行训练,强调弛缓期,痉挛期、恢复期的康复侧重点。弛缓期保持正确姿势,被动活动和主动—被动练习、翻身、侧卧位起床为主。痉挛期强调痉挛肌的放松练习(生物反馈技术),搞痉挛手法及非痉挛肌肌力练习和诱导分离运动的训练,此期还应进行适当的作业疗法。恢复期步行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以上阶段虽有侧重,但不孤立进行,可相互重复,穿插交替进行,同时注意患者的心里状态调整康复方案,经常给予语言鼓励,并提示练习的效果,以提高患者的信心,保证康复护理顺利进行。3阶段平均实施时间(距入院时间)见表1。

表1

组别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平均住院(d)

轻入院当日2821

中入院当日81530

重入院当日224356

1.3疗效评价用步行能力、步态质量、日常生活活动(ADL)3项指标对患者出院时状况作终末评价。步行能力分独立步行和有助步行,指标>45m。步行质量由Fuglmeger下肢功能积分平确定,总分34分,积分越高,表示步态越好,≥24分为优良步态,18-23分偏瘫步态,≤17分为严重偏瘫步态。ADL评价参照以目的动作进行分类的方法[1],下常为100分,轻度残疾为75分,中度残疾为50分,严重残疾<25分。具体见表2。

表2

级别步行能力优良步态质量正常ADL

独立步行有助步行偏瘫严重偏瘫轻度残疾中度残疾

轻25025002410

中22323202320

重26626512651

2结果

82例患者均有步行能力,其中73例为独立步行,9例有助步行,73例患者可生活自理。

3讨论

3.1脑卒中患者由于不可逆的中枢运动神经元损伤以及病灶及其水肿带中某些运行神经元不完全损伤,其功能不能依靠单纯的药物治疗恢复。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侧支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修复起到积极作用,可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我院实施的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就是利用刺激运动神经元,调节其兴奋性,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促进偏瘫珠康复。

3.2脑卒中偏瘫恢复和改善和程度,与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后意识障碍时间找长短等因素有关切关系。一般来说,现随意性运动的时间越早,预后越好,我院实施从入院当日开始临床治疗与康复护理同时并进,积极创造重建运动反射的版权条件,抓住早期可塑性强的特点[2],不仅可以促进运动的功能的康复,而且缩短康复治疗期。

3.3脑卒中各期的护理特点

3.3.1急性期一般均表现为弛缓性麻痹,既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会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上处于全面松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关系到康复的成败,必须予以重视。患侧卧位和爷卧位对患侧不良刺激较大,容易诱发异常的反射活动[3]。因此,不宜长时间卧床。一般来说,必须卧床时,采用健侧卧位是最佳的选择。只有在为预防褥疮等必要的情况下,作为过渡可以短时间采用患侧卧位和仰卧位。

3.3.2痉挛期肌张力增高,腱反向亢进,联合反应出现,患侧肢体出现随意运动,但由于肌张力分布异常,姿势与运动出现异常模式。这个时期康复的目的是预防和减轻痉挛,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在我院的康复训练中有的急于求成,超强度功能训练,采取一些不正确的活动模式,久之形成了习惯,使肌群间肌力不严重失衡,出现典形的下肢偏瘫状态。我们必须在早期对这些异常模式的输入予以抑制和控制,给予正确的康复运动指导,保证运动活动适度,不要强迫高难度训练。

3.4运动康复锻练过程是患者主观努力的过程,肌肉锻炼过程是单调、艰辛的,肌力的增长也是缓慢的,患者的积极参与配合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应该充分理解患者,应向患者具体说明肌力锻炼的意义和方法及期限肌力增长的规律。尽早鼓励患者进入康复室参与集体复。这样,患难与共者之间可以相互鼓励、模仿、竞赛,产生连带感、加归社会感,并利于产生一种疾病的客观化,消除孤自卑感。这也是康复。

参考文献

[1]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19.

[2]服部一郎,周天健,康复技术全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763g-785.

[3]司惠芳,郑建琴,吴海燕。实施康复“三阶段训练法”预防脑座中后“二次损伤”[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3成功和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