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及其对策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及其对策探讨

罗巧菊

广东省兴宁市人民医院门诊药房514500

摘要:目的:探讨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产生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的1943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比例及原因,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并于2015年4月-2016年3在我院中实施,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不合理处方比例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措施实施前不合理处方172张,不合理处方比例为8.85%(172/1943),干预后不合理处方59张,不合理处方比例为2.63%(59/2245),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措施实施前患者对服务态度、用药咨询等服务质量指标满意率明显低于实施后,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门诊不合理处方比例,提高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

关键词:门诊药房;不合理处方;原因分析;对策

本文分析了我院门诊药房中不合理处方存在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制定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现将干预措施实施后的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3月的4188张门诊处方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介入合理用药干预措施将4188张处方分为两组,非干预组为2014年4月-2015年3月的1943张处方,其中呼吸科339张,心血管内科601张,外科264张,泌尿科185张,儿科337张,其他217张,患者年龄在3-79岁之间,平均年龄(44.7±2.1)岁,单张处方用药量在2-6d之间,平均用药时间(3.9±0.8)d,干预组为2015年4月-2016年3月的2245张处方,其中呼吸科365张,心血管内科713张,外科308张,泌尿科249张,儿科397张,其他213张,患者年龄在4-74岁之间,平均年龄(43.8±2.5)岁,单张处方用药量在1-7d之间,平均用药时间(4.2±0.6)d,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5年3月间的1943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比例及原因,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临床合理用药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临床药师指导用药,成立以临床药师为中心的干预小组,定期举行合理用药学习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药物禁忌症、适应症、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提高临床医生开具处方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处方点评,由资深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组织处方点评小组,定期抽取各科室处方进行点评,对于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通报,并将点评结果纳入年度科室考评中,以促进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加强药学服务和优化服务流程,一方面,临床药师要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避免患者自身因素导致的不合理用药,另一方面,临床药师要加强对临床医生用药指导,利用自身药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药物信息[2],如药物规格、禁忌症、联合用药指征、特殊人群用药,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3观察指标观察干预措施实施前后不合理处方比例及患者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不合理处方主要包括不合理用药处方、超常处方及不规范处方三大类,具体有药物选择不合理、药物剂量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给药方式不合理、给药次数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处方记录不完整等,通过比较不合理处方比例,评价干预措施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包括服务态度、用药指导、等候时间、服务流程、方便程度,分别于干预措施实施前后随机选取200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方式采用我院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类,通过比较患者满意度,评价干预措施对药学服务的影响。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不合理处方比例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后不合理处方比例明显低于干预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临床疾病种类和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临床合理、安全使用药物显得尤为关键,不合理用药不仅会降低临床治疗效果,而且会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医疗事故,为此医疗机构实施了处方点评、临床药师干预等各项措施,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和合理。本文根据我院前期不合理处方存在的原因,制定了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实验结果显示,干预后不合理处方比例明显低于干预前,患者对服务质量满意度则高于干预前,由此说明,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丁明明,蒋纪红,李敏,等.医院门诊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3):170-171.

[2]张文静,许明慧.我院门诊开具不合理用药处方的情况及改进措施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8):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