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6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786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邢子茂

邢子茂(四川省广元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四川广元628001)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我院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防。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9月1日—2012年8月31日临床诊断的手足口病住院患儿786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手足口病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为主,多发生于夏秋季,临床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或黏膜的红色丘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大多数患儿伴有免疫功能低下,极少数发展为重症病例。结论手足口病绝大多数症状轻微,预后良好,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出现重症病例,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及早治疗尤为重要。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治疗预防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213-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发的小儿常见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表现,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肺等重要脏器,近年来国内发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现将我院2008年9月1日—2012年8月31日收治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786例临床资料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了我院2008年9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收治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786例,均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508例(64.6%),平均年龄2.75岁,女278例(35.4%),平均年龄3.06岁。年龄<1岁46例,1-3岁318例,3-5岁159例,>5岁41例。

1.2临床表现

多数患儿发病前有明确的手足口病接触史以及有咽痛、食欲不振或纳差等前驱表现,继之迅速出现手部、足部、口腔疱疹。起病1天内就诊327例,占41.6%,1天以上就诊459例,占58.4%。同时有不同程度发热214例,占27.2%,体温波动在37.5-39.5℃之间。

1.3实验室检查

786例患儿中,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者653例,占83.1%,计数低于正常者47例,占6%,高于正常者86例,占10.9%。②血生化中血糖升高4例,占0.5%,肝功谷丙转氨酶升高58例,占7.4%,心肌酶(LDH、CPK、AST、aHBDH)升高73例,占9.3%,体液免疫中IGA、IgG降低者384例,占48.9%,电解质异常12例,其中,血钠异常7例,占0.9%,血钾异常5例,占0.6%。③X线胸片表现支气管炎征象24例,占3.1%,支气管肺炎征象8例,占1%。④脑脊液检查5例(占0.6%)重症患儿脑脊液检查均异常,表现为压力增高,有核细胞总数及分类中淋巴细胞升高为主。⑤病毒分离我院从2012年1月开始有122例进行了咽拭指病毒分离,其中,柯萨奇病毒72例,EV7112例,其中5例为重症病例,埃可病毒15例,肠道病毒13例,其他病毒10例。

1.4季节分布见表

性别1-3月4-6月7-9月10-12月

男4325315656

女401345450

1.5治疗方法本组患儿均采取隔离,在饮食方面给予清淡、流质、易于消化及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为主。因口腔溃疡而无法进食者加用小儿氨基酸静脉滴注支持治疗,利巴韦林、喜炎平静脉滴注抗病毒,发热者除口服退热药外,并予以肌注干扰素3-5天,同时采用康复新液涂口腔及皮肤疱疹。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

2结果

本组患儿中384例有免疫功能低下,合并肝功损害15例,合并心肌损害26例,合并脑炎5例。治疗1周后,轻症病例痊愈出院,5例重症病例3例治愈出院,2例在病程中自动转院,无死亡病例。1周后复发3例,母亲被感染者4例。

3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口腔溃疡性损伤和皮肤斑丘疹为手足口病的特征性病变[2]。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本组资料显示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两季为主。发病年龄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主,大多数患儿伴有免疫功能低下,该病例中,有43例发生于同一个村组,有87例发生于同一个幼儿园,有123例发生于同一个小学,有1例是因父亲患手足口病而传染给患儿。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在1981年我国上海首次报道此病,2008年5月2日国家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丙类传染病管理。近年来,人们通过新闻媒体、地方防控人员、医务人员等的宣传,对手足口病的认识提高,对该病有发生危重的可能性,早期就诊率明显增加,家长对孩子的个人卫生意识提高,更有利于我们对该病的预防、治疗。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快,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况且人口流动性大,这就容易导致传染病的传播,尤其是在幼儿园等人群集中地地方易爆发流行。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我们必须建立预警机制,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

[2]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0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