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再生医疗器械集中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实施再生医疗器械集中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颜永周

颜永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二医院医务处353000)

【摘要】目的探讨实施再生医疗器械集中管理,达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目的。方法建立全面的岗位职责,严格执行标准工作流程,通过对医院再生医疗器械的集中管理,监测消毒各环节质量管理监测。结果通过对再生医疗器械的集中管理,防止了因消毒供应环节不严格而引起的医院感染,保证了医疗质量和安全。结论通过加强集中管理再生医疗器械,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各环节操作规范化,保证了再生医疗器械的无菌质量,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机率。

【关键词】再生医疗器械集中管理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9-0173-02

再生医疗器是消毒供应中心主要的工作内容,再生医疗器械顾名思义就是指使用后经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处理后,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我院与2009年开始逐步实行再生医疗器械供应室集中式管理全院再生医疗器械的处理程序和环节也趋向集中式,从而提高了再生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有效的控制了院内感染发生的机率。下面就如何加强再生医疗器械集中管理控制医院感染质量管理浅谈如下:

1再生医疗器械分散式管理的情况

1.1分散管理手术室及其他科室的大部分器械是由科室清洗、打包送至供应室灭菌。使用后的物品由各个科室分别进行管理,灭菌物品大部分也归各部门所有,供应室只是接受各科要求灭菌的物品,工作处于从属地位[1]。各科送包时间随意性强,影响统一消毒的进度。

1.2器械灭菌前清洗不彻底由于各科室工作人员通常未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对医院消毒供应的业务知识缺乏,不懂如何正规操作或没有对物品进行分类,不清楚应根据物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清洗方法,清洗时只用普通水冲洗,而不用纯水处理[2]。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分类均由各临床科室护士兼职完成,清洗设备简陋,去污方法单一,器械浸泡超时时有发生。

1.3包装不规范由于各科室无专人负责打包,包装标准不统一,未选择适宜的包装材料或包装的要求不规范[3],包布清洗不严格,有不清洗反复使用的现象,包装时责任观念不强,性能、清洁度未详细检查致影响使用效果。

1.4消毒灭菌各自为政有的科室自行进行消毒灭菌。

上述诸因素导致灭菌质量难以控制。

2再生器械的集中式管理

2.1回收质量管理控制院内交叉感染是一个非常重要环节,污染器械先行初步处理并保湿,放置在密闭专用的回收箱中存放,特殊感染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装入防污染扩散的双层封闭包装放置在回收箱中并标明感染性疾病类型,工作人员应遵守下收岗位职责,洁车要有明显的标识。每天下收专用车到各科室回收再生医疗器械,下收物品认真清点核对品名、数量、规格、完整性等。下收由同一人进行做到人不交叉,物品不混放,回收车使用后每次应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2.2清洗质量管理洗涤器械护士严格执行清洗操作流程,再生器械清洗是器械处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若污物、血迹得不到彻底清除将直接影响到灭菌质量,因此彻底清洗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所有回收物品均为污染物品,清洗前做好自身防护。清洗时根据回收物品的材料、结构、精密程度和物品的污染程度进行分类,洗涤过程必须遵循去污、去热源、去洗涤剂、精洗四个环节,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再生物品的洗涤操作规程,严格落实冲洗、多酶浸泡、刷洗、常水漂洗、纯水漂洗、润滑、干燥的清洗程序,检查清洗质量,应无残留物、血迹、污渍、水垢及锈斑,达到使用标准,不合格器械应返回重新清洗处理。

2.3包装质量管理打包前对清洗后的器械进行检查,采用目测或使用带光源的放大镜逐件检查,做到器械及其关节齿牙功能完好,无毁损,外观无污渍、残留物和锈渍,清洗不合格的器械,返回去污区重新处理。功能失常及损坏物品应做报废处理。外包布与内放的治疗巾、孔巾要求清洁干燥、平整、无破损,一用一洗,纺织品包装材料应一用一洗一灭菌,无污渍,中间无缝线,灯光检查无破损。纸塑袋密封包装其密封宽度应≧6mm,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cm。包外应贴化学指示胶带标识有:物品名称、责任人、灭菌日期、灭菌失效日期、灭菌锅号、灭菌批次等,表示应具有可追溯性。物品包装严密,松紧适度,规格齐全,数量准确,尺寸规范,灭菌器体积≤30cm×30cm×50cm,金属包重量≤7kg,敷料包≤5kg。

2.4灭菌质量管理灭菌是供应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灭菌物品的质量与医院感染息息相关,我们遵循《WS310.3-2009CSSD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灭菌器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灭菌员必须持证上岗,正确掌握灭菌器操作规程及监测手段,灭菌过程中,坚守岗位,不擅离职守,严格掌握灭菌压力、温度、时间等灭菌参数。注重灭菌的三大要素:灭菌温度、时间、饱和蒸汽。定期保养灭菌器,每锅进行B-D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灭菌后物品手感干燥,水分≤3%,灭菌合格率应达到100%,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WS310.3-2009CSSD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每次进行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C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2.5储存与发放管理所有的灭菌再生医疗器械均应经过仔细检查,严格遵守灭菌物品存放操作流程,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灭菌物品存放区储存,存放环境应洁净干燥。进入储存间前医务人员需带好口罩帽子、洗手、穿隔离衣、换鞋,将灭菌物品存放于洁净的存放架上。发放时按照规范,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发放时先确认无菌物品的有效性。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应在生物监合格后,才可发放。发放物品的运送车、容器等工具每日清洁、消毒后存放,从灭菌物品存放区发出的物品不论是否使用,均视为污染物品,应重新灭菌,不应再进入无菌间存放。过期灭菌物品须从存放区取出,重新进行清洗包装和灭菌处理,以免造成交叉感染。储存间每日用三氧消毒机消毒1小时,温度保持在20-25℃,相对湿度<60%,货架必须离地20-25cm,距天花板50cm,距墙5cm。

2.6严格下收下送的管理:严格遵守下送操作流程,下送分别专人负责,向各病区发放需要的无菌再生医疗器械,使用封闭的下送车,下送后的车辆用含氯消毒液将内、外部环境进行擦拭消毒、干燥后备用。保证洁污分开,避免无菌物品污染,保证下送无菌物品的质量。回收与下送车辆必须按照区域分别放置。

2.7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感染控制意识,积极开展预防自身职业暴露感染知识的培训,认识个人防护的重要性和规范性,把所有的再生使用的医疗器械都要看作是传染源,在接触使用后的再生医疗器械时必须做好标准预防,正确的标准预防不仅保护了周围环境更保护了工作人员自己。工作时必须按要求着装,正确使用各种防护技术,养成正确良好的洗手方法与习惯,工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锐器伤,一旦被利器损伤,应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必要时进行血源性疾病检测按职业暴露程序处理。

3结果与讨论

通过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各项操作流程,加强各项监测及再生医疗器械的各环节质量管理,通过实施集中式管理,克服了以往人工清洗的随意性,并完善了医院感染控制的最关键环节,不但节省了人力,而且节省了由各病房自行处理消毒剂及防护用品,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卫生,有利于职业安全防护,实施集中管理以后,临床护士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推动了整体护理,提高了工作效率[4]。实施再生医疗器械集中管理,提高了消毒供应质量,同时还降低了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为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和全院安全防护提供了重要保证[5]。培训了一批精通业务的专业操作人员,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完整严密的规范化管理措施,能够圆满地完成全院医疗器械的消毒和灭菌工作,保证灭菌质量,控制了医院感染[6]。

总之实施再生医疗器械集中管理,可以保证供应物品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物尽其用,满足了临床需要,做好了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确保了无菌物品质量,有效地防止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钟秀玲,郭燕红.医院供应室的管理与技术[M].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5.

[2]沙立民,蒋朝霞,雷粤华.待灭菌包质量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0):1133-1134.

[3]邱文影,徐海英,钟国权.建立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130-1131.

[4]叶建新.医院再生医疗器械的管理现状及对策.中国消毒学杂志,2007,24(4):388-389.

[5]孙雪莹,王华生,梁树森.消毒供应室控制医院感染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8):968-969.

[6]丁小容,王继梅,游励红.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对再生医疗器械实施集中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5):572-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