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评价及处理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评价及处理方法

姚俊峰

北京燕化天钲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2502

摘要:在我国西北、华北建筑工程中,黄土是经常面临的问题,黄土在西北及华北地区共计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其占有量较为广泛。随着我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提速,对于湿陷性地基的处理问题也更加突出。湿陷性黄土主要的表现为其土体结构并不稳定且饱和,当土体遇水时,会由于土体自重或者非自重压力,使得土体的结构快速瓦解,土体产生下沉。上述湿陷性黄土的特征,会对上部建筑物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导致建筑物产生不均沉降,对建筑物安全及正常使用性能均有不利影响。因此,对于湿陷性黄土,选择合理、经济、可靠的技术处理方案有着较高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质量控制

引言

湿陷性黄土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随着交通的发展,在该类地基上修建路基越来越多。如何处治好湿陷性黄土地基,以保证路基的稳定,是交通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1湿陷性黄土产生的问题

黄土湿陷因素分为如下方面:(1)水浸湿。水浸湿主要通常由于地面管道产生渗漏、地面出现大量积水并逐渐下渗、地上水池渗漏等原因导致的黄土湿陷。(2)气候因素。尽管湿陷性黄土多处于降水量较少的北方地区,然在夏季,部分区域仍有较大降雨量,且表现为降水集中,大量雨水积聚在黄土的低洼处,并逐渐向下渗入,形成潜流,不断的冲蚀黄土,导致湿陷。在湿陷性黄土场地开展建设,往往会遇到较多问题,同时工程造价也会常常超出预算。其一,在工程建设的初始,场地勘察阶段需要进行较多的湿陷性相关土工试验,准确得出建设场地区域黄土湿陷系数、类型、等级等相关参数,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参数。其二,在设计阶段,工程师需要严密考虑工程地基的处理方式,黄土湿陷性处理等问题,这也导致了工程造价有所增加。对于既有建筑,若早期对于场地黄土的湿陷性未准确考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地下水位变化、水管渗漏等因素导致土体的含水率出现增加,地基的土体的变形逐渐增大。上述变化会致使建筑物地基出现下沉、变形,出现基础拉裂,结构上部墙体也会出现裂缝,导致结构出现安全隐患。湿陷性黄土分布的地方常常易于出现孔洞,此类孔洞通常隐秘,不易被发觉,危害也较大。若此类孔洞不能及时排查,容易导致土体内埋设的管道出现下沉、架空受力,上述因素容易导致管道断裂,管道内水流不断下渗,进而加剧土体湿陷。

2黄土地基的湿陷性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于黄土湿陷性的研究比较深入,其一般通过湿陷系数δ值来判定黄土的湿陷性,湿陷系数δ主要代表了单位厚度地层受到浸水压力的影响,结果导致了黄土湿陷量的产生,湿陷系数δ也能够对黄土层的湿陷程度进行定量表示,根据国际研究规定表示,当黄土受到压力的作用,湿陷系数δ的数值不小于0.015,则代表了该地区的黄土为湿陷性黄土。黄土土体的湿陷性等级,可以用D来表示。D表示单位厚度的黄土在受到水作用下,受到规定压力发生的湿陷变形,可以对土体代表的湿陷性等级进行定量标识,地质上对于土的湿陷性系数也有明确的划分方法,如果D的数值大于0.015,则判断为湿陷性黄土,如果D的数值小于0.015,则判断为非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的等级在0.015~0.03之间的称为轻微湿陷黄土,0.03~0.07之间的黄土称为中等湿陷性黄土,而大于0.07系数的黄土称为强烈湿陷性黄土,在实际检测中,也常常以沉陷量是否大于70mm来衡量场地的湿陷性,在黄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最先要考虑的就是使用非湿陷性黄土做地基,如果工程的规划场地位于湿陷性黄土上,则应当尽量避免采用自重湿陷性黄土,而是要采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因为后者的要求要稍微低一些。

3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常见的地基处理主要有改善土体的物理性质及其结构,降低土体的渗透性及压缩性能,严防土体发生湿陷,直至部分或者完全消除土体湿陷。对于完全消除土体湿陷的方法适用于甲类建筑,而部分消除土体湿陷的方法则适用于乙、丙两类建筑。工程中,确定湿陷性黄土具体土层厚度、湿陷性的等级等性质后,需要具体根据工程的性质及施工条件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措施,开始对地基处理,以确保建筑物安全性。

3.1垫层法

垫层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即采用一定量的素土或灰土来替换部分或全部的湿陷性黄土,更换时需要注意逐层夯实,并形成坚实的垫层。垫层法可以提高地基稳定性,避免湿陷性黄土出现沉降变形,导致建筑物出现安全问题。垫层法通常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土层,在地基以下1-3m处,垫层的每层厚度为20-30cm。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碾压密实,控制碾压速度。垫层法常常会面对如下问题:(1)施工时若出现基坑遇水或者局部土体含水量较大,此时应当进行晾晒,施工时注意把控灰土或素土的含水量,若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应当宁大不就小。(2)若垫层的压实度差异较大,这一般是因垫层处理的宽度未满足规范要求。(3)质量不满足要求。这主要是由于碾压分层厚度没有严格把握好,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每个分层进行测试。

3.2夯实法

原地面处理。采用推土机清除地表,人工配合推土机清除所有树根及杂草,对不适宜的材料彻底清除。清表完成后经自检、监理工程师抽检合格后才能进行强夯施工。施工采用履带式起重机,该起重机配备有自动脱钩装置。主夯施工采用16t锤重,落距12m;副夯锤重16t锤,落距12m,满夯锤重16t,落距3m。夯锤设通气孔,直径3.5m。在施工前,测量原地面标高,恢复路基边线及中线。强夯范围采用撒灰线画出,并按设计要求准确标出夯点位置,强夯处理宽度为路基坡脚外侧3.0m以内区域,夯点布设为正方形布置,间距为4m,满夯搭接宽度为1/3。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然后测量锤顶高程。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如夯锤倾斜,及时将坑底整平。重复上一步骤,按确定试夯区7击区、6击区、5击区,完成单点夯击次数。同时保证单点夯击时满足: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发生提锤困难。

3.3挤密法

该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且饱和度小于等于65%的湿陷性黄土,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为5~15m。挤密法是指用沉管、冲击、夯扩、爆破等方法成孔,然后用填料,如素土、灰土必要时用水泥分层回填夯实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这种方法施工简便,是一种效果好较经济的方法。①在地基处理施工前,应在现场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试验或试验性施工,试验结果应满足设计要求,并应取得必要的参数再进行地基处理施工。②孔底在填料前必须夯实,填料时宜分层回填夯实,其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7。③成孔挤密,应间隔分批进行,孔成立后应及时夯填,当为局部处理时,应由外向里施工。④预留松动层的厚度:机械挤密,宜为0.50~0.70m;爆扩挤密,宜为1~2m。冬季施工可适当增大预留松动层厚度。⑤挤密地基,在基底下宜设置0.50m厚的灰土(或土)垫层。⑥孔内填料的夯实质量,应及时抽样检查,其数量不得少于总孔数的2%,每台班不应少于1孔。在全部孔深内,宜每1m取土样测定干密度,检测点的位置应在距孔心2/3孔半径处。孔内填料的夯实质量,也可通过现场试验测定。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湿陷性黄土地基评价和处理方法越来越先进,为了提高我国工程事业的发展,作为施工单位,必须不断探索,才能妥善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破坏性问题,提高黄土地区地基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小兵.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5,41(35):102-103.

[2]向世练.对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湿陷机理及地基处理的常见问题分析[D].武汉: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2013.

[3]王春海.湿陷性黄土陡坡和冲沟处输气管道的水工保护[J].煤气与热力,2013,33(11):A10-A12.

[4]赵智贤.高速公路特殊路基处理技术[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3(04):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