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出自己的特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上出自己的特色

刘香儒

——我的小语教学心得

(河北省唐县王京镇东冯村小学,河北唐县07235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086-01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上出自己的特色,给孩子一个情感的课堂,要力求是自己的教学富有情趣,并允许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让学生自由的“飞”。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特色;趣味;情感

“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按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在有关识字教学中,力求让教学富于情趣,确保学生的想象、创造,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在阅读教学中,力求给孩子们一个情感的课堂,用教师的“情”激发学生的“情”,并力求将语言展示得妥帖自如留有艺术性;允许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让学生自由地“飞”。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质,上出自己的特色。

一、给孩子一个情感的课堂,以情激情,以情促思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生观”,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新课改教材文质兼美,图文并茂,任何一首诗,一幅画,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丰富的情素。在教学中,我注重把学生带入课文中所描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让他们仔细品味,受到熏陶和感染。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在每篇教学的开始,我都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气,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给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从而引领孩子们度过那“激情燃烧的”课堂。例如教学《雪地上的小画家》一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在配着音乐的旋律中激情地描述:“下雪了,下雪了,大地披上了银装,田野披上银毯……”学生一下子就被带进了那特定的大雪纷飞的雪景中,为后来的语言表达开启了一扇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诱发了学生的情感的情况下,老师因势利导,带领学生探读课文,从而入情,移情、陶情。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就越透彻。如《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翠鸟。”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对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了“乐中学知”的目的。

二、让识字教学富于趣味

学生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但是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识字写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作形象的描绘,利用会意字巧妙的形义联系作富有情趣的解说……这时,学生的想象、创造,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且他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枯燥乏味、难以捉摸的方块字是一个个有趣的符号,他们也会由此对它产生无穷的乐趣。在上课时,要充分利用象形字来引导学生记忆字形,理解字义。在指导学生学习“奴、仆”两字时,分别板演奴、仆两字的象形字,然后引导学生记忆字形,并直观形象地理解奴仆的生活遭遇是如此的“不堪”,“受尽屈辱”。

三、允许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让学生自由的“飞”

从教学目的上讲,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判断、比较、选择,重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我们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学生充分信赖的人,要允许他们“答非所问”,允许他们在讨论后一个问题时,还在想着前一个问题,允许他们搞“三重唱、四重唱”,允许他们在“突发奇想”时“脱口而出”,来一句:“我来说”、“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说得不对”等。比如,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嫦娥奔月》一文,当说到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时,我让学生们自由地读、自由地想、自由地说。学生们有的说嫦娥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她心肠多好啊;有的说嫦娥机智勇敢,她巧妙地和逢蒙周旋。这时,突然有个孩子站起来说:“书上写得不对,嫦娥不够机智,如果她机智的话,她可以把仙药踩得粉碎,就不用自己吃下仙药而和后羿分别了。”“不对,嫦娥是机智的,因为后羿不知道逢蒙是个阴险狡诈的人,而嫦娥知道……”“既然嫦娥知道逢蒙是个阴险狡诈之人,那她为什么不把仙药藏好呢?说明她没有自我保护意识,说到底她还是不够机智。”……这些问题是作者所能料到的吗?是编者编入时的意图吗?都不是,可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啊!也许,孩子们的想法还不够成熟,或者离题千里,但是他们在想、在说,思维在碰撞,“火花”在闪耀!

又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学生读到这样一句:“您老喜欢打猎?”有学生读成:您/老喜欢打猎?这时,有学生立刻站起来说:“不对,应该读成:您老/喜欢打猎?”“不对,你没看见书上写着‘墙上挂着一枝猎枪’吗?说明他常常去打猎啊!”“不是这样的,这儿的‘老’是对人的尊称”“那我们很尊敬老师,能叫老师卢老吗?”学生们哈哈大笑。在笑声中我听到了孩子们学习和争论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后来,学生们一个个在课文中查找“证据”想反驳对方。真理越辨越明,一个个知识点就在这欢乐而激烈的辩论中轻松地解决了。

由此,我不禁想到:要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应该努力创造条件,积极营造气氛,用人性的方法来教语文,让学生想自己所愿想,说自己所想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相互启发、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