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体验的《运筹学》微课课程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基于用户体验的《运筹学》微课课程设计

贾非

(吉林财经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微课制作在教学中的最终目的是用于抛锚式教学或翻转课堂实践。但是目前高校教师在制作微课过程中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将微课的功能定位于教师发展,较少的关注微课使用者的体验。本文以运筹学中套裁下料问题为例,通过微课制作的环节的讨论与思考,分析了基于用于体验的微课课程设计。

【关键词】微课课程设计用户体验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微课设计与翻转课堂在高校教学中的'双适应'问题及其应用研究"(DIA150317);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专业设置及课程调整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12-0028-02

一、微课的含义与制作误区

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胡铁生,2012)。从微课的应用与功能出发,微型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情景认知理论(刘运华,2005)。微课从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价值意识、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育学生自信心入手,及时的反映了时代最新的需求,使学生的现代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Martin,2007)。但高校微课制作仍存在一些误区:高校微课功能定位偏向于教师专业发展,而忽视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微课制作“形式大于内容”现象普遍、微课制作对微课应用性考虑不足(胡铁生,2014)、微课制作无法适应翻转课堂教学要求(贾非,2015)等等。因此,微课课程设计应足够关注用户(学生、教师或企业人员)使用,以微课程的应用为出发点,提升翻转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应力。在第二部分,以运筹学课程中套裁下料问题这一知识点为例,对基于用户体验的微课程设计过程与思考进行阐述。

二、基于微知识点的微课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微课程不仅适用于在校师生使用,也适用于企业管理者等其他学习者使用。课堂教学中,本课程可用于课前复习,有利于课上进一步讨论;也可用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改革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运筹学的基本含义、线性规划模型的基本结构以及软件求解方法。其他学习者一般包括企业管理者和其他对运筹学感兴趣的人,这些学习者学习目标明确,有较强的学习内驱力,需要了解运筹学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教学内容

该课程制作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让学习者通过该课程学习把握套裁下料问题解决思路,能通过线性规划模型解决线材、面裁和体裁等相关套裁下料问题;通过本案例进一步巩固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和应用软件求解的方法,并结合最优解给出最优方案设计;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强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管理的精髓所在,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激发学习者加强管理能力、掌握运筹技能的热情。在知识结构上,本节课的内容将线性规划模型应用于管理实际,是解决更为复杂的管理优化问题的基础。在实践应用上,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帮助学习者扩宽管理思路,加强企业管理水平。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知识点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且对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分解。下面分别从知识点微型化处理、知识点特点、知识点包含内容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在知识点选择时,应首先对知识点进行微型化处理。微课程的内容应主题鲜明,依据“微目标”的标准选择短小精悍的知识点材料。将一个教学“主题”分解为若干教学“话题”,进而分解为若干独立且连贯的“学习对象”。本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了一个“学习对象”。具体而言,线性规划模型的内容包括模型建立、求解方法和灵敏度分析。在模型建立里,根据工商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分配、生产计划、套裁下料、配料问题和投资问题等,本次微课设计主要以套裁下料这一知识点为依托,进行课程设计与制作。具体可参考图1。

(二)教学过程

为了较为直观的阐述该课程的教学流程,图2给出了该微课程的设计模块以及各模块之间的流程。

第一部进行课程导入与问题提出,课程开始抛出管理视角下的资源优化思想,运用一段话进行阐述“有一种观点认为,管理的精髓在于使每一种生产要素发挥其最大潜能,充分利用资源,拒绝浪费。这种观点可以总结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然后运用一段动画阐述问题,以一个人想要制作钢架购买圆钢的故事,引出如何下料能使用最少的材料的问题。

第二部解决问题,这一部分分为变量设计、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设立、完整模型构建和模型求解几个部分组成。这一部分通过类似于书写式展示的动态PPT进行讲解。模型求解部分借助运筹学软件实现。

第三部分思考问题,本部分给出关于该问题的四个思考问题,一方面启发学生思考,深层次理解优化问题的思路,另一方面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扩展与延伸,将在建模和求解部分没有涉及到的问题集中进行讨论。

第四部分进行总结,“我们通过线性规划模型解决了套裁下料问题,希望同学们能有所收获。定量分析,理性决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你,也是优秀的管理者。”与课程导入部分相照应,凸显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意义。

课程设计中使用了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法和劳伦法等教学方法。具体而言,直观演示法:由于本课程知识特点为“非良构性知识”,因此媒体设计上选择“内容演示型视频”,即以PPT演示为主,结合多种媒体,并辅以教师配音讲解的形式。教师较少出镜,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情景教学法:课程以一段对话开始,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话的结尾提出问题,创设设疑式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话之后的教学过程将问题层层剥开、解决,并给出最终解决方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解决方案紧扣管理核心主题“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理论与管理实际相结合,凸显课程的实用性。讨论法:课程设置4个思考问题,听课群体可以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

课程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了课程的可用性。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一方面,课程加入片头导入、制作者介绍和片尾总结,在媒体上加入适当音效和flash以增强艺术表现力与情景感染力;另一方面,课程加入交互功能,在播放过程中加入问题,在学习者正确回答基础上才能够继续播放。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套裁下料问题的线性规划模型构建这一微课设计过程的探讨和思考,我们认为基于用户体验的微课程设计要关注以下几点。课程设计首尾相扣,强调运筹学模型能够通过定量分析实现优质管理,凸显课程的实用性,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通过flash对话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很好激发学习者好奇心和求知欲;思考问题部分加入问题提示音、思考提示音和答案提示音和交互功能,既可以吸引学习者注意力,又可以让学习者通过暂停键控制思考时间,突出学习者主体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课程加入交互功能,在播放过程中加入问题,在学习者正确回答基础上才能够继续播放;教学环节上缺乏反馈检测,原因是这类问题案例较为复杂,解决过程较长,加入习题环节容易分散教学主题,因此实践中可将练习题在附件中给出,让学生下载练习,也可在学习者互动平台上实现习题的讨论。

参考文献:

[1]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

[2]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98-101.

[3]MartinLindner,PeterA.Brack.MicromediaandCorporateLearning-Proceedingsofthe3rdInternationalMicroleaming2007Conference[M].Innsbruck:InnsbruckUniversityPress,2007.8.

[4]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5-13.

[5]贾非.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15,19:165-166.

贾非(1980——),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博士,硕士生导师,吉林财经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