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开放式公园柔性边界景观规划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都市开放式公园柔性边界景观规划设计

谢雪宇

惠州市世景园林设计工程有限公司516005

摘要:公园对改善城市环境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人们提供休息、娱乐的场所。在城市公园没有免费对外开放之前,其边界空间的处理是很简单的,只是沿公园地红线内侧砌起围墙或围上栏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公园免费开放,而公园的边界空间在边界效应的驱动下,也成了公园里人群性质最丰富、各种活动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带。本文对公园“柔性边界”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城市开放式公园边界景观的改造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

关键词:开放式公园;边界景观;柔性边界

1、都市开放式公园边界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的推进,城市公园对公众免费开放对公园景观设计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公园的“拆墙透绿”,边界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和有序开放,是实现公园真正“开放”的关键.公园边界作为公园与都市的过渡区,承载着越来越丰富的活动内容,其社会功能也越来越多,是人们进行诸多活动时最喜欢选择的一类特殊空间。然而,在城市公园没有免费对外开放之前,边界空间是常常被忽略的设计对象,无论是新建公园的规划还是对老旧公园的改造设计,均没有将边界空间作为重要的设计对象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分析,以致在边界空间上依旧采用单一手段的围墙阻隔,缺乏对边界空间场所的营建,造成目前的开放式公园“人满为患”与“门可罗雀”的现象并存.如何让边界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合理?如何使公园绿地边界空间的景观设计朝着人性化方向推进?“柔性边界”的理念为城市开放式公园绿地边界景观的改造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2、“柔性边界”理念的提出

“柔性边界”的概念源于丹麦建筑师扬•盖尔。1971年,他在自己编著的《交往与空间》一书中,鲜明地提出了柔性边界理念.他认为:“柔性边界是一种既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的过渡区,常常能起到承转连接的作用,使居民活动在私密与公共空间回旋时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更加轻松自如”.也就是说,“柔性边界”处于模糊空间之中。

与此同时,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也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与“柔性边界”相似的“灰空间”理论。他的本意是指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一方面指色彩,把各种颜色混和起来,直到辨不清色素时,即称灰色.这种颜色呈中性,可与任何颜色搭配并取得协调;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模糊的过渡空间。

3、景观设计方法的探索

3.1空间规划设计

开放式公园的开敞空间一般有3种类型:一是广场型,即以较大规模硬质铺地为特征要素的景观空间形式,通常位于公园的主入口或可达性较高的地段,如桥头、道路交叉口附近。休息坐椅、花坛、山丘、树林、水体或建筑小品围绕广场布置并通过抬高、下沉、绿化或水体围合等手段突出中心空间,作为标志性的景观空间形式,广场空间与城市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围合式的向心布局,体现出社区文化的凝聚力。广场型的空间适于人群的聚集和开放性的活动,支持自发或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文艺表演,成为社区活动的“舞台”。广场型空间的规模应视开放式公园的规模及其空间“辐射力”的大小而定,一般以几十至百来人为宜,规模太大必然会失去亲切感与领域性:广场型空间的数量由于公园区位及规模的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从理论上讲,由于人的愉快的步行距离在300m左右,因此,线性的开放式公园广场型空间的距离不宜小于300m,此外,能够遮风避雨的建筑小品如亭、廊、榭等景观空间要素对于广场型空间来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广场型开放空间的动与静,“人看人”的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使开放式公园空间具有人性化的魅力,二是树阴型的开敞空间,通过分枝点较高的乔木林与硬质铺地相结合,形成大片绿色的活动空间。

相对广场型空间来讲,树阴型的空间幽静宜人,是养鸟、打牌、下棋、闲谈的好去处。针对这种三五成群的活动特征,休息坐凳的设置应均衡布置,以使更多的人得以享受自然。

最后是“口袋”状的开敞空间,此类空间规模小、数量多且形式多样,通常结合散步道设置或从广场型空间发散延伸出去。这种通过散步道局部放大或设置有休息坐椅的“袋状”空间,可供人群的停留、小憩、闲谈。一般来说,外部空间设计中常采用20-25m的模数,在开放式公园的规划设计中,“袋状”空间以这个模数来进行布置也是合理的。

3.2道路广场设计

开放式公园的道路广场作为主要的硬质景观要素,提供了人群活动与交通的空间:根据使用方式及使用频率,可以将开放式公园的道路分为3种:一是供大量人群及机动车、自行车交通的人车友好的园林路;二是供主要人群步行交通的庭园散步道;三是短距离并与散步道相复合的漫步小径。一般来说,只有规模较大的线性开放式公园才需要人车友好的园林路。园林路通过限制道路宽度、采用自由曲折的线形、设置行人优先的交通管制模式等措施来限制机动车的速度,形成人车友好的交通空间:与城市机动车道不同,园林路应具备园林化的环境。因此,与绿色空间的复合是园林路主要的景观特征。同时,园林路通过道路空间的变化,与散步道、漫步小径结合起来,形成网络式的道路系统:园林路一般采用水泥或沥青路面,为了限制机动车速和强调其景观特征,也有采用弹石路面或彩色沥青路面的做法。庭园散步道是开放式公园主要的步行交通空间,公园内各开敞空间通过连续而自由的散步道联系起来。散步道与传统意义上的人行道是有区别的,在开放式公园中,散步道应提供主要的交通空间,并具有活泼自然、丰富多样的景观形式,它形成了公园的“生长轴”。散步道的路面铺装材料多样,风格各异,一般应采用耐久、防滑的路面材料,通常不采用路缘石,而是通过路面的适当抬高与草坪或绿篱形成自然的过渡。散步道应以硬质铺装为主,可以适当组合软质铺装,但不应影响步行。漫步小径是将硬质铺装融入绿色空间的一种道路模式,自由曲折;随意性较大,通常采用点状、条状或不规则的步石嵌入草坪内,满足公园内人群偶然的不经意的交通行为的需求。一般来说,漫步小径应与散步道相结合,呈网络状分布,是散步道的必要补充,它的存在使人群更加贴近自然,并赋予开放式公园更多的空间趣味。

4、“柔性边界”对我国城市开放式公园边界设计的启示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公园对社会公众实行免费开放,有关公园边界及其柔性化设计的讨论已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热点.主要的观点如下:把开放式公园边界作为独立的规划单元进行设计.苏薇提出,公园门票的免费开放,只是经营管理的开放,只有实现了公园与城市空间及其景观系统的衔接与有机融合,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杜晓海等结合人们对现代城市公园边界空间的景观需求,提出了关于城市公园边界空间设计的新方法,提出边界柔性化设计的两种模式:即有形实体围墙采用的刚性边界柔性化设计模式和无形围墙采用柔性边界的设计模式,阐述了基于景观生态学和人性场所为理论指导的边界研究思路和方法;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教授俞孔坚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溶解公园”设计的理念,主张将隔绝、孤立、有边界的公园溶解,成为城市内各种性质用地之间以及内部的基质,并以简洁、生态和开放的绿地形式渗透到居住区、办公园区、产业园区内,与城郊自然景观基质相融合.他的这种思想融入了“柔性边界”设计的要素。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城市开放式公园绿地边界的“柔性边界”设计,可以起到促进公园景观空间与城市景观空间的相互融合,使模糊的过渡空间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具活力和吸引力,以承载更多的文化和满足更多样的生活模式,作为能满足人们驻留和心理需求的积极空间,值得在城市开放式公园边界设计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邢忠,王琦.论边缘空间[J].新建筑,2015(5):80-81.

[2]张振.现代开放式空间的功能定位[J].中国园林,2014(8):29-34.